文章分享

Information Centre Our Stories

開幕禮當天,一眾嘉賓拍照留念
Rehabilitation Services
康恩園生命花園啟用 為會員締造心靈綠洲
七個園區 各具特色 生命花園以「天人物我合一」為設計理念,象徵上帝、群體、大自然和個人之間的連結及融合。花園劃分為七個主題區域,分別以讚 美、信、望、愛、感恩、碩果豐盈及祝福為主題,為會員提供不同的感官體驗。為紀念Alice教友的大愛,園內特別開闢了「Alice’s Prayer & Flowers」區域,栽種她生前最愛的玫瑰花,惠澤每一位使用花園的會員。   設計團隊巧妙地參照教會年曆中各節期的禮儀顏色,以白、金、紫、粉紅、紅、綠等主色植物來區分讚美、信、望、愛等園區,寓意上帝的慈愛不分時節,恩臨整個花園。園內除了栽種各類植物,更配上不同裝置物及會員創作的藝術作品,讓使用者透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會員亦可在明陣慢步靜思,在自我覺察中享受當下的平安。   其中「碩果豐盈園區」別具特色,栽種了無花果、橄欖樹和各式瓜果蔬菜。這區更貼心地設有高身種植盤,方便行動不便或輪椅人士進行活動。會員可親身體驗播種、澆水、收成的過程,共證葡萄滿枝的喜悅,見證着從種子到果實的生命奇蹟。   啟用禮見證花園新生 「生命花園」於7月2日下午舉行啟用祝福禮,香港聖公會教省主教長陳謳明大主教主禮,與社會福利署署長杜永恒、青山聖彼得堂主任黃健新牧師、聖馬提亞堂主任陳榮豐牧師、福利協會總幹事劉冼靜儀,以及捐款人代表劉桂華律師和盧淑嫻等嘉賓,一同見證這個空間的誕生。劉冼靜儀致辭時表示,期望新花園能為會員及同工提供心靈滋養的空間,並感謝社會福利署一直以來的支持。    典禮伴隨「澆灌及栽種生命」啟用儀式,一眾嘉賓為花園澆水、栽種無花果及橄欖樹,寓意生命花園將為會員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   典禮結束後,康恩園特意安排導賞活動及四個攤位體驗,讓嘉賓深入了解花園的設計理念和功能,並與會員交流。生命花園的啟用,為會員提供了與大自然連結的機會,期望在這個「天人物我合一」的空間中,會員能夠找到內心的平靜,感受生命的美好與豐盛。
Details
大會代表及一眾參加者在頒獎典禮上合照
Elderly Services
環保、愛心、跨代—手工創作比賽 促進跨代共融 共建友愛社區 (Chinese only)
跨代互動 發揮綠色創意 「環保、愛心、跨代—手工創作比賽」在2021年3月26日至4月23日期間進行,鼓勵家人或師生組成二人跨代隊伍,一起發揮創意,思考如何將家中的環保物料改裝成別具心意的作品,並轉送予長者,向他們表達敬意。「長期抗疫令人感到身、心俱疲,因此我們希望活動能為長者及其家人營造溝通和互動的機會,在合作中放鬆心神,享受家庭樂。」黃大仙長者綜合服務中心督導主任梁婉貞姑娘更稱讚參賽作品皆匠心獨運,如將發泡膠生果網DIY成栩栩如生的草莓果盤,或重用利是封、報紙、廁紙筒和汽水罐等製成一系列精緻的裝飾擺設,向長者送上窩心祝福。   梁婆婆是黃大仙長者綜合服務中心的會員,她習慣將外賣塑膠容器收集起來製作小手工。雖然她對這次手工創作比賽深感興趣,卻又擔心力有不逮,其女兒遂自薦陪伴媽媽一起參賽。「我們每晚也會一起剪裁塑膠盒,利用膠片製作展示架,並在架上添置幸運星等裝飾品,以此祝願中心長者健康平安,滿有喜樂。」梁婆婆笑言,以往母女二人各有各忙,這次活動卻為她們帶來寶貴的相處時光,增潤了彼此關係。   另一位會員溫婆婆亦透露疫情期間,家人之間多以電話聯絡,少了見面的機會,感恩這次比賽可為她與侄兒帶來寶貴的相處經歷。溫婆婆與侄兒合力將雜誌廢紙摺成數百個大、小三角形,然後花盡心思將紙三角拼貼成立體的天鵝爸媽和寶寶,寓意天下父母皆默默守護家庭,故子女長大後也應尊重和關愛年老父母。   踴躍參與 發揚敬老愛老的精神 這次比賽吸引了40對來自黃大仙長者綜合服務中心、香港聖公會基德小學及香港佛教聯合會主辦佛教傅康幼稚園的跨代組合參與其中,反應踴躍。主辦單位邀得 香港壽臣山獅子會「環保、愛心、跨代—手工創作比賽」大會主席黃偉廉先生 、香港壽臣山獅子會會長劉麗卿女士、香港壽臣山獅子會第一副會長尹瑞琴女士、手工藝導師李志媚女士和黃大仙長者綜合服務中心督導主任梁婉貞姑娘擔任評審委員會的評判,為近50份參賽作品評分,並於2021年5月8日舉行頒獎典禮,頒發冠、亞、季、殿軍及十個優異獎項。   香港壽臣山獅子會的代表、中心同工及義工更於頒獎禮當天,上門探訪了16戶獨居及雙老長者家庭,關心他們的生活狀況,並送上愛心福袋與參賽者的精美作品,發揚跨代敬老愛老的精神。
Read
彩齡學院邀得豎琴療癒師李嘉雯女士拍攝愉悅心靈系列
Elderly Services
三點‧吾師傳—愉悅心靈系列 關顧身心 正面抗逆 (Chinese only)
疫情下,照顧好心靈 「很多長者習慣外出晨運和飲茶,但疫情之下,人人自危,娛樂活動也大大減少。長期缺乏適量活動和運動,不但妨礙長者的社交生活,使其感到孤單和欠缺生命動力,久而久之更會影響他們的身體機能。因此,彩齡學院製作了「三點Ÿ吾師傳」這網上節目,指導長者及大眾騰出時間進行一些有益身心、易於進行的居家運動和桌上運動,以保持強健體魄和正向心態。」彩齡學院的社工黃若恒姑娘續指,長年累月的疫情亦令人感到身心俱疲,故新一輯「三點‧吾師傳」之愉悅心靈系列將會重點推介一連串別開生面的靜心療癒活動,希望給予觀眾新鮮感,同時提醒大家關顧心靈健康。   從療癒中感受深度放鬆 彩齡學院的團隊邀請了六位認可的專業療癒師,分別在「三點‧吾師傳」之愉悅心靈系列中介紹音叉、頌缽、豎琴、單弦琴、花藝茶道和香道療癒,並示範如何透過刺激聽覺、味覺、觸覺、視覺和嗅覺,紓緩積壓的情緒和壓力。有別於靜觀、默想等鬆弛活動,以上療癒活動主要透過感官刺激,使人連結內心,專注當下,達到放鬆和滋養身心的效果,而且不會消耗太大體能,尤其適合喜歡靜態活動的年輕長者。音叉、頌缽、豎琴和單弦琴療癒項目,主要透過敲擊或彈奏器具產生的震頻,使人的身、心、靈回復平衡和諧的狀態。花藝茶道導師會推介韓國花茶及自然養生食材,並分享如何保健養生及以茶香、茗茶放鬆舒緩。香道導師則會帶領大家在製香磚及薰香的過程中安靜心神。   感官療癒看似抽象,過程中其實有何感受?黃若恒姑娘舉例指,香港聖公會西環長者綜合服務中心曾於2020年11月和2021年1月為會員舉辦頌缽及豎琴療癒活動,參加者的反應十分正面。參加頌缽療癒的護老者在寧謐環境中,即席學習以頌缽為自己及他人進行療癒。雖然他們大多未曾接觸頌缽,但卻感受到敲缽及磨缽的聲音震頻穿透體內,使其大腦和身體得到深度放鬆,頓時忘卻紛擾、放下照顧壓力,專注於自己的感受。   另外,參加豎琴療癒活動的獨居及雙老長者,社交網絡稍遜,孤獨感較強,所以導師亦在活動中觀察這些長者的情緒狀態,即興彈奏幾首有共鳴感的音樂,藉著豎琴的聲音和震頻,引領他們放鬆及與別人連繫。參加的長者沒想到導師彈奏的音樂,竟令他們不約而同地聯想到相似的畫面,引導他們了解到自己的生活感受,使情緒得以釋放。   初步認識 繼而實踐 「由音叉療癒負責人岑惠愛博士主講的音叉療癒系列播出後,我們曾將岑博士捐出的音叉送給一位長者會員。他因為照顧患了末期癌症的太太,感到十分疲累和緊張,經常難以入睡,所以我們提議他按照岑博士的影片示範,利用音叉的震頻刺激穴道,幫助靜心安神。」黃若恒姑娘指,伯伯嘗試音叉療癒後,失眠情況真的有改善,故彩齡學院團隊希望首階段先透過「三點Ÿ吾師傳」之愉悅心靈系列讓老友記對各種感官療癒項目有基本認識,發掘自己的興趣所在,並計劃在第二階段舉辦實體課堂,使老友記能親身體驗感官療癒的效用,學習掌握管理情緒健康的技巧,並且推己及人。   繼音叉療癒打響頭炮後,彩齡學院約定你逢星期三下午3時正收看豎琴、頌缽、單弦琴、花藝茶道和香道療癒系列,認識滋養身心靈的良方。如欲重溫或觀看「三點‧吾師傳」之愉悅心靈系列已上載或往後上載的影片,請密切留意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網站(www.skhwc.org.hk)、「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 彩齡學院」Facebook專頁及「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 彩齡學院」YouTube頻道
Read
寫書法讓李伯伯重拾能力感,亦得到子女的肯定
Elderly Services
【聖公會黃大仙長者綜合服務中心】長者發揮潛能 以愛溫暖社區 (Chinese only)
患難見溫情  「2020年初,大家對新冠病毒還茫無頭緒之時,便要進入搶購口罩、防疫物資、食糧和日用品的「作戰狀態」,惶惶不可終日。我們除了關顧長者在疫情中的身、心、靈需要外,亦鼓勵他們各盡所能,將心意化成有意義的行動,跟身邊的同路人打打氣。」黃大仙長者綜合服務中心督導主任梁婉貞姑娘表示,這年間她從長者身上見證到「疫境」之中,溫情處處。   愛心布口罩  溫群娣婆婆是中心的護老者會員,年逾70歲的她平日忙於照顧年邁母親,甚少參與社區活動。然而母親離世後,溫婆婆生活頓失重心,經常愁眉不展,於是女兒和中心同工便鼓勵她參與義工服務,幫助別人之餘,也重燃鬥志。由於溫婆婆年輕時曾當車衣女工,而疫情初期,市面一罩難求,同工便提議她運用一雙巧手,為中心長者會員縫製可重用的布口罩。溫婆婆不但一口答允,還自掏腰包和親自選料,花上個多星期趕製了逾千個色彩繽紛的布口罩。   會員收到的布口罩後感激不已,笑指不用為「撲口罩」而苦惱。在女兒、同工和長者的肯定下,溫婆婆一方面建立了自信,同時願意打開心窗,積極參與中心的活動和服務,擴闊社交圈子,並將愛延伸至其他有需要的長者,使自己和別人的生命得到轉化。   我寫我祝福  89歲的李貴清伯伯唸書不多,卻十分好學,閒時喜愛讀報紙、學書法,更寫得一手好字。然而李伯伯患上認知障礙症後,日漸欠缺專注力和耐性,即使太太多番鼓勵,他亦未能堅持寫書法的興趣。   「以往李伯伯每週也到中心接受訓練,以改善認知能力、社交技巧和身體機能等。受到病患影響,伯伯的記憶力的確逐漸衰退,但仍有自理及活動能力,所以同工便邀請他在中心重新練習書法,希望有助維持其認知能力,並使他的強項得以發揮,從而得到成功感及有動力重拾興趣,同時也可紓緩太太的照顧壓力。」梁婉貞姑娘續指,團隊更將李伯伯親筆書寫的勉勵字句製成精美書籤,轉送給伯伯的家人、中心同工和長者會員,將他的才能展現人前,並可在「疫境」中傳遞窩心關懷。   唱出正能量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疫情實在令人感到鬱悶,卻又無處抒發。去年6月,中心團隊便帶領14位長者參加由社區文化發展中心舉辦的「從聲出發社區音樂計劃」,讓他們發掘潛能、體驗集體創作的樂趣,並透過音樂向社區表達當下心聲。   由於長者都是首次透過節拍遊戲、民謠共唱等音樂互動方式分享意見和創作歌曲內容,所以學習過程中也遇到不少困難。然而在導師和中心同工的耐心鼓勵和協助下,他們逐漸適應這種全新的參與式學習模式,並共同探索屬於他們的歌曲主題。「計劃舉行時正值第四波疫情,老友記其實很擔心自己會染疫,同時亦體會到長期戴口罩的苦,以及經常與人保持距離的無奈等。惟他們仍然心存盼望,期待疫情完結時,可重見別人笑顏,彼此共聚,於是便決定一起將這些疫下心情編成歌詞及配上音調,灌錄了《口罩除得下》這首歌。」梁婉貞姑娘感恩這次新體驗既激發了長者的音樂潛能,更能帶動他們嘗試挑戰自我,為社區唱出正能量,激勵大眾以正向心態面對「疫境」。   有時候,老友記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卻沒想到他們還可憑藉潛能與強項,為社會作出貢獻。但願大家都能多給予長者發揮所長的機會,為他們的生命增添動力,並成為別人的祝福。
Read
計劃團隊頒發嘉許狀予幾位樓長
Families and Integrated Services
【「家埋里」關愛社區共享計劃】居民守望相助 重塑舊日鄰里情 (Chinese only)
連結街坊 建立人情味網絡 香港聖公會九龍城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的單位主任郭浩佳及助理程序幹事石詠濤憶述,初入伙的啟晴邨匯聚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居民,彼此互不相識,鄰里關係亦較疏離,故中心幾年前曾舉辦不同活動,促進居民的連繫和適應新社區。後來德朗邨亦落成入伙,中心團隊希望能進一步加強啟晴、德朗兩邨居民的連結,於是便透過社區投資共享基金的撥款舉辦為期3年(2018年5月1日至2021年4月30日)的「家埋里」關愛社區共享計劃。計劃以「社(社福團體)、家(居民組織)、校(學校)、房(房屋署)」跨界別協作為基礎,並以「樓長制」作介入,賦予婦女及家庭義工社區領袖的角色,推動他們主動連結鄰里,支援及持續關顧邨內有需要的家庭。   多功能樓長 計劃共招募了237個樓長家庭,當中有60位為核心樓長,協助策劃多元化義工服務。關懷探訪是他們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內容包括:洗樓探訪及持續配對探訪服務,以便認識左鄰右里及反映街坊的不同需要。樓長亦可因應個人專長,投入不同義務工作,例如:營運計劃的「家埋里」士多、在「晴朗日/夜市」的攤位分享「自煮」家鄉菜、自辦班組活動和帶領社區導賞團等,藉此發展強項及提升自信。此外,計劃設計了多項個人成長活動,讓樓長可透過不同體驗,提升身、心、社、靈健康。郭浩佳及石詠濤認為推動樓長參與義工服務是第一步,最終目標是樓長能夠主動關愛鄰里:「經過三年的訓練,很多樓長已將義工服務融入生活當中,現在他們會自發探望邨內其他鄰居和長者、主動協助有需要的婦女買菜和照顧小朋友,還會宴請鄰舍到家中享用晚餐呢!」   助人自助 重拾自信與快樂 計劃不僅令參加者互相結網,更為他們的生命帶來轉化。計劃參加者阿雪起初只是到「家埋里」士多換取生活用品,後來她亦想回饋社區,因此便加入「家埋里」關愛社區共享計劃,成為樓長義工。她一直積極參與理髮、清潔、煮食及探訪等義工服務,即使在疫情期間,她也拍攝烹飪短片,教街坊用簡單耐放的食材煮食,以減低外出買菜時染病的風險。阿雪笑言計劃令她脫胎換骨:「我是個單親媽媽,初搬進德朗邨時又人生路不熟,感到很孤單無助。在計劃的活動及服務中,我認識了很多同路人,並且成為可彼此分憂和支援的朋友,心境也豁然開朗。同時,我亦將在工作坊學到的技能,義務傳授予其他家庭,感覺很有意義,自信心也大大提升!」   晃眼間,計劃已經臨近尾聲,郭浩佳與石詠濤不忘感激各方友好和樓長的無私付出,使計劃得以累積不同的社會資本、建立家庭鄰里一家親的精神,以及達到助人自助的正面效果:「計劃的參加者大多來自低收入家庭,經濟壓力很大,感恩FOOD-CO及民社服務中心等社區組織願意捐出物資,讓樓長及有需要的家庭可在『家埋里』士多換領食糧。另外,去年疫情剛爆發時,市面上的米糧、口罩、紙巾和消毒物品均搶購一空,屋邨的互助委員會亦迅即跟我們商量如何籌集物資,並幫忙派發口罩、漂白水予居民,而樓長們亦自發團購大米和分享口罩,充分體現了社區中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可貴精神。」   未來,中心團隊將再接再厲,開展新一期的「愛凝聚」啟德社區互助計劃,致力將九龍城及晴朗社區的社會資本帶進啟德新區,進一步培育樓長成為家庭教練,協助新家庭融入啟德社區,加強他們對社區的歸屬感和促進社區融合,共建一個富人情味及幸福感的快樂家園。
Read
住戶預備餸菜為鄰舍慶祝生日
Transitional Housing Projects
從「好鄰舍」總結過渡性房屋的營運經驗 展望「同心村」的未來發展 (Chinese only)
共管、共患難中凝聚彼此 負責推行計劃的九龍城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督導主任周子晴表示在「好鄰舍」的「共管」實踐下,不但擔任義務樓長得到充權的機會,每位住戶其實都能夠在參與大廈管理中建立能力。他強調計劃希望「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舉辦居民會議、配對「秘密天使」互相自發支援等,正正是希望街坊重拾主導的話語權。「簡單如處理樓梯間垃圾的方式,本可由我們一錘定音、再張貼告示解決,但我們認為居民討論更能提升他們參與社區的能力與主動性。」   街坊在生活中的共同參與就像播種,慢慢結出不分你我、互相照應的果子,而果子在經歷颱風和疫情等難關之時尤其豐碩。周子晴形容「苦難」來臨反而更凝聚了彼此,他憶述:「疫情期間,有街坊從內地回港後需要居家隔離,其他街坊特別替他們買餸,掛在隔離戶的門口,好讓他們不用張羅膳食。」   共生、共享中發揮潛能 提到社工在計劃中擔當的角色,周子晴認為是與街坊同行的「Facilitator」(協調者)。團隊兩位社工—劉泳嵐和謝文輝十分清楚街坊的興趣和技能,是街坊在樓長、派飯盒、麵包義工等不同崗位貢獻所長的「推手」,其中60歲的阿芳(化名)讓他們印象特別深刻。   阿芳與孫女由臨時性天棚屋遷入「好鄰舍」,起初解難能力較低,劉泳嵐和謝文輝觀察到她熱心助人、不計較,在街坊聚會中不時分享拿手小菜,於是在疫情期間邀請她拍攝保健湯水短片,結果大受街坊歡迎;在駐樓辦公室擔任常務員的阿芳,在疫情下更自發加班清潔,好讓同工安心工作。謝文輝為阿芳由入伙時因打不開門鎖而手忙腳亂、轉化成有信心展現自己而感動:「她現在常於街坊聚會、嘉賓探訪中分享生活經歷,更經常是『氣氛搞手』呢!」   去年同工討論「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狀」的提名人選時,都不約而同想起阿芳。阿芳最後順利入選獲頒獎狀,她卻謙稱自己付出微小,反而是「好鄰舍」讓她重塑對鄰里的想像:「這裡就像一個大家庭,彼此守望相助,在以往的居住環境中都未曾感受過。」   共分擔中探索未來生活 來到計劃尾聲,團隊正忙於支援街坊搬遷的需要,劉泳嵐和謝文輝走遍區內10多間地產舖,了解哪一間較可信、易商量;又舉辦工作坊,教授街坊運用樓盤網、了解租約、驗樓要注意的地方。   除了實務知識,計劃亦安排「一家一社工」協助街坊—即每一戶家庭均由一位社工跟進。周子晴謂:「九龍城青少年綜合服務的兒童家庭部、家庭支援網絡服務隊、青年部、駐校社工等同工均參與其中,與街坊一同規劃全面、可行的遷出方案和生活計劃,因應需要提供心理輔導、轉介社區資源、協助轉介個案至房署以及其他過渡性房屋等支援。」   由街坊入住至遷出,計劃團隊提供的都不只是居住環境上的硬件配套,而是以人為本、提升街坊能力的社會服務。周子晴認為過渡性社會房屋只是改善基層家庭生活質素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平台和經驗,讓他們日後有足夠的能力加強自己的鄰里網絡、尋找合適的社會資源,適應、融入並連結新的社區。   福利協會從「好鄰舍」的營運中得到豐富經驗與啟發,現正於另一過渡性房屋項目—「同心村」再次出發,項目正如火如荼進行前期工作,於2022年落成後,將提供約1,800個單位,惠及3,800多名基層市民,並將以更多元的設施配套及社會服務,帶動入住居民於小社區內參與、互相連結。
Read
同學在飯後小聚聆聽長者的心事
Others
教會社服攜手在服務中分享主愛 (Chinese only)
香港聖公會社會服務是天國工程的一部分,因此教會一向鼓勵教友參與社會服務,在服侍當中分享主愛,關懷和祝福他人。   學倣基督 走進社群 數年前,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屬下之心意行動曾舉辦服務體驗活動,邀請了香港聖公會明華神學院的同學及香港聖公會聖保羅堂教友探訪福利協會的安老服務單位,從中了解長者的需要。香港聖公會黃大仙長者綜合服務中心為探訪單位之一,督導主任梁婉貞姑娘當時向同學及教友介紹了中心及飯堂膳食服務,好讓他們了解長者的社區照顧及支援。   教友深受感動 延續愛與侍奉 所謂見微知著,明華神學院的同學們憶述參觀中心的飯堂服務後深受感動:「為長者分配座位、裝飯派餐等工作看似簡單,背後原來蘊含不少心思和學問。中心同工分飯菜前會先試食,確定米飯的軟硬程度及餸菜味道是否合適,甚至記得每位長者的飯餐份量。同工還會抽籤編排長者的用膳位置,讓他們可互相認識,擴闊社交圈子。這次服務體驗讓我們體會到同工對工作的認真和熱誠,更深深感受到服侍長者的喜悅。」於是一群有志在社會服務中侍奉的同學便自發由2019年起,每月定期到中心進行義工服務及福傳工作。   每次探訪,同學不僅幫忙準備飯餐,更會邀請中心老友記在餐後一起享用水果及甜品,藉著小休時間跟長者互相交流,傳達上帝的福音。「有些長者的內心很孤單,希望別人能傾聽自己的心聲。縱使只是每月一聚,長者其實也感受到我們的親切關懷,甚至願意開放內心,訴說自己的困難和鬱結,讓我們能為此禱告。老友記跟我們分享自己的才能與生命故事時,不但可重拾自我價值,同時亦豐富了我們年輕一輩的閱歷,使彼此得到祝福。」同學分享說。   我們雖眾,同屬一體 直至2020年初疫情爆發,明華神學院的同學無奈要暫停探訪中心,惟內心一直記掛長者的需要。梁婉貞姑娘嘆指當時市面缺乏口罩和搓手液,幸好同學們二話不說便向明華神學院不同組群籌集防疫物資,並捐出10,000個口罩和搓手液給中心長者,以解燃眉之急。「另在疫情期間,中心人手較為緊張,同工的工作量大增,身、心、靈也充滿壓力,一位經常探訪中心的同學亦透過文字鼓勵和支持同工。由2020年4月至今,她每週也會撰寫一篇靈修文章,透過社會時事、日常生活觀察、節期及聖經故事等主題內容帶出不同反思,希望同工可安靜自己,整理思緒,並藉著神的話語得到安慰和造就。」梁姑娘表示不經不覺這位同學已撰寫了40多篇文章,每一篇也成為同工的心靈驛站,讓他們明白路縱崎嶇,大家依然彼此同行。   這次堂、社合作不僅為長者的生命帶來關懷和轉化,更充份發揮了「我們雖眾,同屬一體」的精神,梁婉貞姑娘表示:「一方面中心同工擔當橋樑角色,帶領明華神學院的同學認識及參與社會服務,與此同時,教會亦透過不同資源支援社會服務單位的同工及服務使用者。我十分期望社會服務單位、教會和學校日後繼續保持緊密聯系,同心同行。」。
Read

Join our mailing list

Get the latest news about our services, life-transforming stories and how you can make a difference

*By clicking the "Subscribe" button, you agree to the Welfare Council's disclaimer and privacy policy

Join Us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