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資訊中心 最新消息

同心村過渡性房屋外貌
福利協會消息
「同心村」過渡性房屋 五大學合作追蹤研究 證促進居民身心健康 提升住屋安全感 重塑鄰里關係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福利協會)與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大學、嶺南大學、聖方濟各大學及新南威爾士大學合作進行「同心村過渡性房屋研究」,於 2022 年底及 2024 年初進行了兩階段的追蹤研究,追蹤了 110 位入住同心村約 4 個月及 22 個月的居民,了解他們入住前後的變化。研究證實過渡性房屋對居民身心健康、住屋安全感及社區連結三方面帶來正面影響,對未來香港房屋政策及社區服務發展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研究重點發現: 1. 改善身心健康 研究結果表明受訪者在入住同心村後生理健康有顯著提升,調查以 VR-12 量表評估受訪者健康狀況,發現搬入同心村一段時間後,受訪者的生理健康有所改善。而受訪者抑鬱和焦慮狀況亦得到改善:PHQ-2 和 GAD-2 量表用於篩查抑鬱和焦慮,結果顯示從 2022 年底到 2024 年年初,受訪者的抑鬱和焦慮症狀有所改善,抑鬱風險從 16.4%降至 14.5%,焦慮風險從 15.5%降至 11.8%。   2. 提升社交能力及社區參與度 受訪者對搬入同心村後,對社區服務/支援的滿意度持續上升;社交行為和社區參與度亦顯著提升。受訪者表示入住同心村後逐漸認識更多的鄰居,並在「遇到困難,我能找鄰居幫忙」和「與鄰居的關係很融洽」兩方面亦得到改善;對於參與社區活動的意願,由舊居時的 2.83 升至入住同心村後的 3.69,有顯著的提高。「認為經常參與社區活動很有意義」,由舊居時的 3.32 升至入住同心村後的 3.95;「願意為改善社區作出貢獻」,由舊居時的 3.47 升至入住同心村後的 3.9,進一步確認了受訪者對社區參與的積極態度。   在就業方面,在全職受聘者人數無變化的情況下,兼職受聘者的比例從 8.2%上升至 15.5%;失業(正尋找工作)人數從 19.1%下降至 10.9%。   社區之間關係 (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 舊居 現居 (T1 入住後) 現居 (T2 入住後) 認識不少鄰居 2.92 3.27 3.43 遇到困難,我能找鄰居幫忙 2.82 3.1 3.33 與鄰居的關係很融洽 3.35 3.6 3.68 與鄰居的交流頻率 (1=從不;4=經常) 2.59 2.84 3.47   對居住單位滿意度 (1=非常不滿意;5=非常滿意) 舊居 現居 (T1 入住後) 現居 (T2 入住後) 鄰里關係 3.23 3.72 3.93 社區服務/社區支援 2.81 3.98 4.13     3. 顯著減輕經濟負擔 增加住屋安全感 居民從舊居搬到同心村,單位租金和呎租明顯降低。舊居呎租中位數為 38 元,入住同心村後呎租中位數為 18.6 元。同心村呎租中位數是居民舊居呎租中位數的不足一半。租金佔入息比例也顯示下降趨勢,從舊居的租金入息比例中位數 43.1%,降至現居同心村租金入息比例中位數的 28.5%。這顯示入住後,居民居住成本明顯減低。入住同心村後,受訪者感受到租金的負擔有所減輕,對於租金負擔令居民有經濟壓力的感受,從搬入前的平均分 3.59 明顯下降到搬入後的 2.83。(註 : 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   研究結果顯示同心村提供了一個更穩定和安全的生活環境,提升了居民的整體生活質量。受訪者對於住房整體安全感的評價從搬入前的 3.14 提升到 T2 搬入後的 4.06。在適應新居所並對生活抱有期待的感受上,從搬入前的平均分 3.24 提升到 T2 搬入後的 4.06,數據顯示出住所穩定性有顯著改變。(註 : 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   參考以上調查結果,研究團隊提出以下建議: 1. 有效運用過渡性房屋、簡約公屋等公營房屋項目資源,確保符合資格的住戶能儘早獲配適切的房屋單位 ⚫ 為配合取締劣質劏房政策,政府可考慮安排受影響的合資格住戶優先入住過渡性房屋或簡約公屋,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 ⚫ 讓即將完結的過渡性房屋項目與其他還在營運的過渡性房屋或簡約公屋作協調,確保符合資格的住戶能有選擇地在搬出後平穩過渡至其他還在營運的過渡性房屋或簡約公屋。   2. 加入「八大康健指標」及設立社會服務團隊,並加強就業及醫療支援 ⚫ 在已落成及將落成的過渡性房屋和簡約公屋加入「八大康健指標」的概念及設立社會服務團隊,為不同年齡和健康狀況的居民提供多元化社會服務,賦權居民,加強他們的解難能力,以建立一個關愛共融互助的社區。 ⚫ 社會服務機構可針對成年人再就業提供培訓支援,並與專業職業培訓機構合作,為居民提供報讀培訓班的資助或優惠,以幫助有意求職的居民提升職業資格和技能,從而增加收入和增強抵抗風險的能力。 ⚫ 政府、項目營運機構及醫療團體可考慮在村內增設流動醫療車服務,包括流動牙科服務及流動中醫服務,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更便利的醫療服務。   研究詳情可參考此處 。   居民實證 入村蛻變 Lisa 曾長期蝸居在狹小劏房,惡劣的生活環境與長期得不到工作認同,讓她逐漸失去自信,陷入人生低谷。搬進同心村是她人生的轉捩點,不僅居住環境獲得改善,更重要的是她與許多友善的鄰居建立起真摯的友誼。在同心村,Lisa 感受到居民間的互助文化與人情溫暖。這股力量成為她嘗試突破自我的後盾,讓她鼓起勇氣尋找新工作。工作穩定後,Lisa 更加入村內義工隊,從最初靦腆地探訪獨居長者,到後來擔任大型活動的自信司儀。同心村的社區參與成為她人生轉折點,讓她找回自己的光芒,建立了豐富的社交網絡和社區歸屬感。   Connie 曾於劏房居住逾 15 年,期間數度被迫搬遷,並遭入室盜竊,時常感到不安。長期面對安全隱患,外出時需攜帶所有財物及重要文件,使她的睡眠質素大受影響及長期精神緊張。搬入同心村後,完善的保安服務大大提升了 Connie 的安全感,擺脫過去的恐懼,改善身心健康。以往潮濕幽暗的居住環境導致她的牙周病和哮喘等情況頻繁發作,現在症狀已得到舒緩,緊密的鄰里關係亦讓她倍感安心。曾有一次生病時,街坊察覺後主動探望並為她煲粥,讓她感到溫暖。Connie現在是同心村的兼職清潔員,致力改善公共環境衛生,增添收入的同時也讓生活更有意義。對她而言,同心村不僅是一個安身之所,更是重拾希望與機會的新起點。   「八大康健指標」簡介 同心村引入首個八大康健指標,針對住戶日常生活的八個方面,包括健康、情緒、社交、就業、理財、環保、科技和靈性等,在身、心、靈方面都能得到照顧,並按指標提供服務,鼓勵他們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建立自信,裝備他們建立健康正面思維及信心,以應對未來的挑戰。同心村亦聯同大專院校合作,向居民進行問卷調查,收集居民對多元發展的需要,從而提供合適的課程及服務。   社交:協助居民了解社交的重要性,有動力學習如何改善或維持自己的社交健康。通過積極參與社交網絡並與他人建立聯繫,培養歸屬感和連結感。 科技:透過推廣資訊科技便利生活,提升居民與社區的聯繫,增添生活意義,同時裝備網絡安全意識,避免墮入網絡陷阱。 健康:提升居民對照顧自己身體健康的意識,同時會有動力學習如何改善或保持自己的身體健康。透過健康的生活習慣,如均衡飲食、做運動或足夠睡眠,令自己的身體感覺良好。 情緒:提升居民對照顧自己的情緒健康的重要性,有動力去學習如何改善或維持自己的情緒健康,透過自我調節,對自己的情緒狀態感到滿意。 靈性:提升居民對心靈、生命意義和個人價值(身份感、滿意感)的自我認識(反思、覺察)和正面理解,建立人生目標和方向感。 環保:協助居民了解地球資源有限,善用資源(3R-減用、重用、回收),推廣及建立環保生活模式,以達至可持續發展。 理財:透過裝備理財知識(例如設定短期和長期的理財目標),協助居民學習財務管理,對自己的財務狀況感到安全。 就業:協助居民從工作(有薪、義工、家庭照顧者)或追求興趣/愛好中發展知識、技能和潛能,獲得個人成就感,保持健康的工作與生活平衡。
詳細內容
嘉賓合照
社會企業
聖公會福利協會獲摩根大通撥款 成立全新社企「恩之手」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有限公司(下簡稱福利協會)為釋放婦女勞動力,扶助弱勢社群,籌辦全新的社會企業「恩之手」。此項目結合培訓、就業、銷售等多元概念,先訓練基層婦女成為手工藝品的技師,再提供工作和銷售平台,讓他們憑著手藝賺取收入,改善生活。承蒙摩根大通贊助啟動資金,「恩之手」得以創立。為隆重其事,福利協會於上周一(7月13日)舉行「恩之手」啟動禮,與各嘉賓及服務使用者一起見證「恩之手」的誕生,將「恩之手」的社會意義傳承。「恩之手」啟動禮於香港聖公會九龍城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舉行,榮幸邀請到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SBS太平紳士、摩根大通香港地區高級主管Andrew Butcher擔任主禮嘉賓。成立「恩之手」是福利協會的一個新嘗試,希望協助基層婦女將製作手工藝的「興趣」發展成「事業」,讓她們憑著自己的手藝去賺取收入,建立更自主和獨立的生活。「恩之手」於今年1月開始運作,至今已有近40名婦女投入生產線。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有限公司李正儀博士在致歡迎詞時感謝各界對「恩之手」的支持:「『恩之手』獲各方的協助才能順利誕生,特別感謝摩根大通撥款,為『恩之手』的開展注入一支強心針,體現商界及社福界的合作,既能整合社會上不同界別的資源,又能發揮協同效應。」主禮嘉賓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對「恩之手」的發展方向表示認同:「『恩之手』的成立正好配合政府釋放勞動力的政策方向,讓一班基層婦女獲得工作機會,發揮所長,社會亦能善用這些寶貴的人力資源,推動社會邁步向前。許副局長最後祝願「恩之手」的業務蒸蒸日上,讓更多婦女的潛能得以發揮,生活亦能夠獲得改善。摩根大通香港地區高級主管Andrew Butcher謂,「『恩之手』為社會上有需要人士提供必要的知識與技能,引領她們走出家庭並重新踏上職業道路。在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的悉心安排下,相信此項目將成爲創意思維的發展平台,不斷創造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機遇。我們亦相信,『恩之手』的啓動能夠促進各界共同解決社會問題,並激勵其他商界及社福機構的合作,從而為本地社企及創業人士提供更好的支持。」兩位主禮嘉賓在總幹事李正儀博士的陪同下,主持簡單而隆重的揭幕儀式,寓意「恩之手」正式啟動。儀式後,福利協會社會創新項目經理程麗麗向大家展示「恩之手」的網上銷售平台。顧客可以透過網頁瀏覽「恩之手」的所有產品,包括產品照片、詳情及售價,並進行網上購物。此外,活動邀請四名「恩之手」學員在台上分享她們參加「恩之手」後的感受和得著。四位學員均屬低收入的新來港人士,來港後任職家庭主婦,專注照顧子女和家庭,單靠丈夫微薄的收入供養,甚至需依靠綜援生活。她們的生活不單捉襟見肘,且因未能適應新生活環境而處處碰壁。直至半年前參加「恩之手」訓練班,讓她們學會製作手工藝的技巧,賺取生活補貼之餘亦認識到其他學員和社工,社交網絡得以擴大,生活過得更為充實。學員阿英笑謂,「參加後認識了身邊這班好朋友,世界大了很多,不再只對著家裡的四道牆!」典禮儀式後,學員向眾嘉賓示範手工藝品的製作過程及展示她們悉心製作的產品,嘉賓們均對產品大感興趣,稱讚學員都有一雙巧手,製作出別具心思的產品。     歡迎各位到「恩之手」網址: http://goh.skhwc.org.hk 瀏覽選購手工製品。為慶祝「恩之手」新張誌慶,各位於即日至今年8月31日內惠顧,均可獲正價八五折優惠。詳情可致電: 2533 1245或電郵至 goh@skhwc.org.hk 查詢。
繼續閱讀
活動誓師儀式
安老服務
福利協會耆英進修學院 「Care X Runner 跑出健康人生」啟動禮 29名長者配對29名青年 「拍檔」攜手接受街馬挑戰為健康起跑
耆英進修學院為展現長者積極生活、充滿活力的一面,以及鼓勵年輕一代與長者一起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遂舉辦「Care x Runner跑出健康人生」。活動分別招募了29名充滿活力、身體健康的男女長者(年齡最大為74歲)以及29名青年,以一名長者跑手「Runner」與一名青年跑手「Care Runner」作配對,接受一連4堂的跑前預備及實戰訓練班後,齊齊參與今年9月6日的全城街馬公開賽,挑戰3公里賽事。   為隆重其事,耆英進修學院於本月11日下午在香港聖公會西環長者綜合服務中心舉行「Care X Runner 跑出健康人生」啟動禮,並邀請了資深影視界名人劉兆銘,及著名前體育新聞主播伍家謙出任活動大使。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有限公司助理總幹事岑家雄致歡迎詞時表示,「耆英進修學院舉辦『Care X Runner跑出健康人生』活動,旨在將長者多運動、愛健康的活動訊息推廣,鼓勵長者保持經常運動的習慣」。岑家雄先生亦特別鳴謝多名商界及熱心人士的鼎力支持,包括贊助人之一,叙福樓餐飲集團黃傑龍先生及其好友和員工、香港大學學生等等。   啟動禮上活動大使劉兆銘和伍家謙先後上台分享。劉兆銘跟眾長者和嘉賓大談健康晚年之道,帶出經常運動和保持良好飲食習慣對活躍晚年的重要。另外伍家謙亦笑談他與「老友記」相處的有趣經歷,又透露他日常的運動習慣和在運動前後特別注意的地方。為答謝兩位活動大使的支持,大會致送他們一對印有「Care」和「Runner」字樣的迷你波鞋作為紀念品,喻意兩名大使與我們一班「Care Runner」一同起步。   隨後大會安排了「Care X Runner」儀式,由四位「Runner」代表,聯同四位「Care Runner」代表,組成四組,合作將一對分別印有「Care」和「Runner」的巨型波鞋紙板併對,並用鞋帶串上,喻意長幼同心、跑出健康人生的活動宗旨。同時一級物理治療師陳建東即席示範及教授跑前熱身運動,以及專業營養師梁俊賢講解運動前的飲食注意事項。   最後29位「Runner」及多位「Care Runner」與眾嘉賓一起進行誓師儀式,齊叫口號「Run run run , run for Health」表達出接受連串訓練,迎接街馬挑戰的決心。儀式聲勢浩大,場面壯觀。   耆英進修學院為延續「Care x Runner」長幼共融的理念,於今年9月開始,推出一系列全新的優質健體課程,包括:普拉提健體運動訓練課程、Fitness纖體健體課程。同時亦有鼓勵長幼共同參與的Kick boxing運動課程和易筋經‧健體氣功課程,及推廣跨代教養的幼兒照顧課程等等。
繼續閱讀
服務總監黎慧嫻及社工鄺浩權分析調查結果
青少年服務
福利協會職志輔導計劃 「文憑試考生需要調查」發佈會 逾4成考生面對抉擇感緊張 僅3成考生有信心選擇合適的出路
福利協會「職志輔導計劃」(下簡稱計劃)為了解應屆文憑試考生放榜前的狀況和需要,從而提供更適切的支援,於今年1月至3月進行一年一度的「文憑試考生需要調查」。計劃收集數據並作出詳細分析後,於7月11日舉行調查發佈會,公佈調查結果並提出相關建議。   「文憑試考生需要調查」成功訪問了全港20間學校合共2,059名中六學生,評估應屆考生面對放榜時在四大範疇:「自我認識」、「認識環境」、「作出抉擇」及「行動計劃」上的信心程度。問卷由福利協會專業社工開發和驗證,設有20條有關放榜的處境問題,要求受訪考生作出評分,從而計算出考生在四大範疇上的平均得分,量度出考生在四大方向的平均表現。   調查結果發現,考生在「自我認識」和「認識出路」上得分較高,分別有62.8分和60.5分,惟他們在「作出抉擇」和「行動計劃」上得分則明顯較低,分別只有55.6分和49分。   負責調查的社工鄺浩權表示,考生要作出全面的放榜出路計劃,上述四個元素缺一不可。以上數據反映,大部份考生表示能夠了解自己的興趣、能力、性格等,亦對升學和就業資訊有一定了解。惟他們對放榜後需要面對的行動,包括即時作出抉擇和往後的部署則缺乏信心。   福利協會就調查結果作出進一步分析,發現僅有3成(33%)考生有信心能夠為自己選擇正確的放榜出路;假如放榜「失手」,每科比預期成績低兩級,不足3成考生(28.77%)知道如何應變; 同時只有2成(23%)的考生有信心應付放榜後的即時面試。社工鄺浩權解釋,以上情況實際反映了考生在「行動計劃」上明顯不足,不少考生當面對實際情況時表現得徬徨無助。另外,雖然考生在「自我認識」層面上的得分較高,調查結果發現不足半數(48.32%)考生清晰自己追尋的人生目標,反映考生面對未來出路難免茫無頭緒。   服務總監李惠華建議,考生們應利用放榜前這幾天做好準備,作出放榜出路規劃,令放榜當日過程更順利,包括需預先計劃好三個成績層次:「預期高」、「預期一樣」和「預期低」的課程選擇,以及預早準備當日往各院校報名的交通安排、需要攜帶的文件等。李惠華指出,準備充足能夠減低因未知之素帶來的緊張感,亦有助放榜當日作出適當的抉擇。   另外,李惠華提醒考生們要做好面試準備,預備一些面試常見的問題,包括中英文一分鐘自我介紹、講解未來五年生涯規劃等,令面試時的表現更佳。她又建議考生在選擇出路時需要全面考慮,作出決定後,籌備相關行動計劃,建議參考坊間不同的升學抉擇錦囊。同時社工界亦可以作出配合,建議業界多舉辦一些行動性質的活動,例如模擬放榜、模擬面試等,加強考生在有關方面的預備。
繼續閱讀
一眾嘉賓在「希望之樹」前合照留念
籌募活動
福利協會「聖公會中風復康慈惠基金」捐款鳴謝儀式 善長慷慨解囊 惠澤患者重過新生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為協助低收入中風人士接受適切治療,於今年一月成立「聖公會中風復康慈惠基金」,最近基金收到麗明慈善基金有限公司及華南眼鏡工業公司的贊助捐款。為表示對善長的謝意,福利協會特意於6月22日在觀塘康健天地舉行簡單而隆重的捐款鳴謝儀式。   捐款鳴謝儀式的出席嘉賓包括:林壽楓法政牧師、基金銀贊助麗明慈善基金有限公司董事歐陽杞浚先生、基金銅贊助人華南眼鏡工業公司董事總經理馮冠德先生、福利協會籌款小組委員會委員王琬琪女士、福利協會總幹事李正儀博士,及副總幹事文孔義先生等。歐陽杞浚先生及馮冠德先生在眾嘉賓的見證下,親自將刻有善長芳名的葉型鳴謝牌匾掛在「希望之樹」上,喻意基金得到善長的善心灌溉後能夠「茁壯成長」、「生生不息」,為中風患者帶來生命的盼望!   福利協會總幹事李正儀博士致辭時表示:「『聖公會中風復康慈惠基金』在各界友好、福利協會董事會及執行委員會的大力推動及支持下,由成立至今已經籌得160萬元的善款。現時基金陸續收到不少查詢及申請,可見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士對基金的幫助需求甚殷。」   為感謝善長們對基金鼎力支持,福利協會找來社企「恩之手」的婦女參照了「希望之樹」的造型設計及製作皮革紀念品,並邀請到林壽楓法政牧師將紀念品致送給兩名善長。林壽楓法政牧師在分享時表示,中風對患者和患者家人的生活和經濟帶來沉重的壓力和負擔,基金正好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支援,讓患者和患者的家人的生活重回正軌。   中風為嚴重的疾病,有機會引發很多後遺症,甚至會導致患者身體機能嚴重受捐,造成永久傷殘。患者若能夠抓緊中風後三至六個月的「黃金復康期」接受適切治療,康復的機會會大大提升。「聖公會中風復康慈惠基金」承蒙善長的無私奉獻得以順利啟動和運作。李正儀博士在活動結束前再次向各贊助人道謝,並表示期望各界能繼續踴躍捐輸,令「希望之樹」壯實地成長。
繼續閱讀
過百名考生和家長到場參與家長模擬放榜暨資訊日
青少年服務
福利協會職志輔導計劃「伴您同行」中學文憑試 家長模擬放榜暨資訊日 80個家庭、過百名考生和家長到場參與
第四屆中學文憑試(DSE)將於下月放榜,逾7萬4千名考生競逐1萬5千多個資助大學學士學位,家長和考生們的心情開始緊張。福利協會「職志輔導計劃」於上月30日(5月30日)舉辦「伴您同行」中學文憑試家長模擬放榜暨資訊日2015,讓家長和考生一起預先經歷「放榜」,體驗箇中心情及在過程中了解要準備的事項,從而讓家長和考生掌握升學的資訊,並紓緩他們的壓力。當日活動的參加者來自24間中學、80個家庭,分別有71名學生、57名家長及3名老師,合共131人參加。   福利協會「職志輔導計劃」今年連續第4年舉辦「伴您同行」中學文憑試家長模擬放榜暨資訊日。活動於當日下午2時至下午5時30分在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及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李惠利)舉行。活動內容包括家長放榜歷程體驗、專家分享升學最新資訊,以及歷屆中學文憑試考生分享。   其中家長放榜歷程體驗,參與的考生家長在收到模擬成績單後,會到各個攤位模擬報讀升學課程或投入勞工市場,並進行模擬面試遴選。他們透過放榜體驗,代入考生的角度,親身感受子女放榜期間的心情及需要,有助他們陪伴子女走過人生關口,同時亦讓考生有機會預演「放榜」,從而作出更好的準備。另外,大會即場舉行升學資訊講座,由資深教育工作者胡繼昌擔任嘉賓為大家講解升學資訊,以及有歷屆文憑試考生及家長在台上跟參加者分享放榜的心路歷程及支援方法。   福利協會服務總監嚴若芝表示,現時中學及其他機構對考生家長就放榜的支援服務不多,故舉辦是次模擬放榜暨資訊日,讓家長和考生一同掌握更多放榜資訊,同時增加家長對子女的同理心。她建議家長和學生應定期了解最新的升學資訊,例如專上課程電子預先報名平台(E-APPS)和各所大專院校的刊物,規劃自己的出路。   對於近年各所自資專上院校開辦五花八門的課程,嚴若芝提醒,學生須考慮課程在所屬行業是否獲得認可。她舉例,曾經有學生看到有課程名稱寫了「社會福利」,就誤以為畢業後可投身社工行列,但取得的資格只足以成為活動工作員。   福利協會服務總監黎慧嫻指,近年機構發現有成績不理想的學生為讀書而讀書,為求繼續升學,沒有考慮清楚就入讀一些並不熟悉或沒有興趣的科目,但後來發現不喜歡所讀的學科,便選擇退學或強行繼續學業,結果浪費時間,她建議考生選擇課程時須考慮興趣、個人能力和經濟能力,宜作生涯規劃,考慮前途方向。
繼續閱讀
福利協會同工到新加坡出席論壇,與主辦單位總經理翁詩韻小姐、服務計劃贊助者中銀集團人壽企業傳訊主管李景賢先生、及合作伙伴香港大學護理學院梁綺雯博士合照留念
安老服務
福利協會參與亞洲老年創意論壇勇奪兩項大獎
自2010年起,新加坡每年均舉辦「亞洲老年創意論壇」(Ageing Asia Innovation Forum),而是年的論壇已於4月14日至4月15日順利舉行。今年論壇以“Operational Excellence In Ageing-In-Place For Developers, Operators and Investors”為主題。,吸引超過450位來自19個國家和地區,包括:美國、荷蘭、芬蘭、日本、澳洲和香港等地的長者服務營運者參與,互相交流營運經驗及分享心得,合力推動整個銀髮業務的發展,共同應對人口老化之需要。   福利協會助理總幹事岑家雄先生應邀擔任主講嘉賓,跟眾多來賓分享復康照顧的創新意念,包括揉合了音樂治療元素和傳統認知障礙訓練的另類介入方法,為輕度至嚴重認知障礙症患者提供非藥物治療。岑先生亦闡述福利協會如何將此介入方法按長者的不同背景及需要加以完善,發展至適用於居住在社區和院舍的長者及年長教友。   另外,福利協會於會場內的展覽場地設置服務推廣攤位,藉此介紹福利協會的服務,及展示福利協會出版有關照顧長者的書籍,包括:《眾樂樂–揉合音樂元素於現實導向及懷緬治療》實務手冊、《伴你同行 老年痴呆症照顧培訓教材套》、《從心出發─老年痴呆症全人照顧手册》及《長者競技遊戲集》。參加者反應熱烈,不少來自不同國家的參加者對福利協會的服務表示興趣。   論壇亦設「第3屆泛太平洋老年照顧創意大獎」(3rd Asia Pacific Eldercare Innovation Awards)選舉,今屆共收到來自15個國家,共120個參選方案,共同競逐8個獎項的最佳活動大獎。經大會遴選後,最終有54個方案進入決賽,當中福利協會有10份方案成功獲選入圍,是今屆最多方案獲選入圍的機構,實在可喜可賀! 福利協會的10個入圍方案簡介如下:   「最佳活躍晚年活動」 1.<拍‧長‧聲>健康計劃:西環長者綜合服務中心與香港大學護理學院合作,透過攝影活動鼓勵長者走出社區及定期參與有益身心的活動。   2.「中西友‧樂回家」:由聖馬太長者鄰舍中心主辦,內容包括一系列以懷舊玩意為題材的活動。首先透過主題分享令參與的長者回憶他們兒時愛玩的小遊戲,憶起兒時往事,令他們重拾童年的快樂,繼而由專業劇團帶領一班長者及小學生籌備以懷舊玩意為題的話劇表演,藉以推動長幼演出者的溝通共融。另外計劃又舉辦「兒時玩意大笪地」活動,讓參觀者體會到懷舊玩意帶來的歡樂。   「最佳認知障礙症照顧計劃獎」 3.「長者益智學堂」:由福利協會培訓學院負責統籌,於福利協會旗下的長者服務中心推行,運用「以人為本」的原則,將實證為本的運動與認知訓練小組結合,為早期至中期居住於社區的認知障礙症患者提供有系統的訓練。   「最佳康健活動」 4.「匯結愛心網、共建康健城」:由福利協會社區醫療支援服務網絡透過多元的健康管理介入模式,提升參與者對疾病及醫療風險的認識,並按個人需要,度身訂造合適的活動,提升長者的參與動機,協助他們身體復原。   5.「健腦操」:為期兩年的研究計劃,由福利協會道程專業培訓中心(長者事業)推行,探討健腦操對改善輕度認知障礙長者認知情況的效用,並透過健腦操的推廣及舉辦培訓活動,促進長者及護老者關注及增進大腦健康。   6.「至FIT動感健身操」:由將軍澳安老服務大樓物理的治療師推行,為結合了協調及心肺功能的訓練課程。參與的院友只需安坐於椅子上,有節奏地重覆8個簡單動作,便可取得訓練的效果。此運動班進行6個月後,大部份院友的運動耐力均有所提升。   「最佳家居照顧服務經營者」 7.「越野先鋒保身安義工探訪計劃」:由香港聖公會西環長者綜合服務中心主辦,計劃安排社工聯同義務註冊中醫師為義工們提供保健知識及技巧培訓,以裝備義工成為保健大使,為有需要的長者提供心靈輔導及長者保健的知識及技巧。計劃旨在加強坪洲區內獨居長者及二老共住戶的社區服務支援,同時擴展義工團隊及發揮他們的專長。   「最佳復康經營者」 8.「長者生活通-手機程式應用計劃」:由福利協會康健天地(觀塘)舉辦,以智能手機程式為媒介,為居於社區的長者提供認知程式訓練,推動長者及早關注和管理個人生活模式的獨立能力,令他們能更加自主、更具能力感和信心於社區中生活。   「最佳支援居家安老產品」 9.「護老也輕鬆-護老者社區支援計劃」:樂民郭鳳軒綜合服務中心利用多元化介入手法,如音樂治療、園藝治療等,支援長者及護老者,促進他們的身心靈健康及協助他們在社區「居家安老」。   「最佳銀齡建築」 10.聖公會竹園馬田法政牧師長者綜合服務中心翻新工程: 福利協會發展部及竹園馬田法政牧師長者綜合服務中心合作為中心進行全面翻新工作。項目以“健康、喜樂、和諧”為主題,讓長者關注到全人健康的重要。在環境設計方面,為帶出熱情和活力的元素,中心採用白色配以橙和紅兩種暖色為主色,營造充滿朝氣的氣氛;在設計細節方面,加入了不少長者友善設計概念,為長者帶來安全、舒適及和諧的環境。   經論壇參加者互選及大會的專業評審下,福利協會獲頒兩大殊榮。樂民郭鳳軒綜合服務中心的「護老也輕鬆-護老者社區支援計劃」勇奪「最佳支援居家安老產品」大獎而培訓學院的「長者益智學堂」奪得「最佳認知障礙症照顧計劃獎」,成績為人鼓舞!
繼續閱讀

訂閱福利協會快訊

緊貼我們的服務動向,了解你的支持如何讓有需要人士轉化生命

*按「訂閱」後即代表閣下已同意本會之免責聲明及私隠政策

加入我們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