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資訊中心 最新消息

同心村過渡性房屋外貌
福利協會消息
「同心村」過渡性房屋 五大學合作追蹤研究 證促進居民身心健康 提升住屋安全感 重塑鄰里關係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福利協會)與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大學、嶺南大學、聖方濟各大學及新南威爾士大學合作進行「同心村過渡性房屋研究」,於 2022 年底及 2024 年初進行了兩階段的追蹤研究,追蹤了 110 位入住同心村約 4 個月及 22 個月的居民,了解他們入住前後的變化。研究證實過渡性房屋對居民身心健康、住屋安全感及社區連結三方面帶來正面影響,對未來香港房屋政策及社區服務發展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研究重點發現: 1. 改善身心健康 研究結果表明受訪者在入住同心村後生理健康有顯著提升,調查以 VR-12 量表評估受訪者健康狀況,發現搬入同心村一段時間後,受訪者的生理健康有所改善。而受訪者抑鬱和焦慮狀況亦得到改善:PHQ-2 和 GAD-2 量表用於篩查抑鬱和焦慮,結果顯示從 2022 年底到 2024 年年初,受訪者的抑鬱和焦慮症狀有所改善,抑鬱風險從 16.4%降至 14.5%,焦慮風險從 15.5%降至 11.8%。   2. 提升社交能力及社區參與度 受訪者對搬入同心村後,對社區服務/支援的滿意度持續上升;社交行為和社區參與度亦顯著提升。受訪者表示入住同心村後逐漸認識更多的鄰居,並在「遇到困難,我能找鄰居幫忙」和「與鄰居的關係很融洽」兩方面亦得到改善;對於參與社區活動的意願,由舊居時的 2.83 升至入住同心村後的 3.69,有顯著的提高。「認為經常參與社區活動很有意義」,由舊居時的 3.32 升至入住同心村後的 3.95;「願意為改善社區作出貢獻」,由舊居時的 3.47 升至入住同心村後的 3.9,進一步確認了受訪者對社區參與的積極態度。   在就業方面,在全職受聘者人數無變化的情況下,兼職受聘者的比例從 8.2%上升至 15.5%;失業(正尋找工作)人數從 19.1%下降至 10.9%。   社區之間關係 (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 舊居 現居 (T1 入住後) 現居 (T2 入住後) 認識不少鄰居 2.92 3.27 3.43 遇到困難,我能找鄰居幫忙 2.82 3.1 3.33 與鄰居的關係很融洽 3.35 3.6 3.68 與鄰居的交流頻率 (1=從不;4=經常) 2.59 2.84 3.47   對居住單位滿意度 (1=非常不滿意;5=非常滿意) 舊居 現居 (T1 入住後) 現居 (T2 入住後) 鄰里關係 3.23 3.72 3.93 社區服務/社區支援 2.81 3.98 4.13     3. 顯著減輕經濟負擔 增加住屋安全感 居民從舊居搬到同心村,單位租金和呎租明顯降低。舊居呎租中位數為 38 元,入住同心村後呎租中位數為 18.6 元。同心村呎租中位數是居民舊居呎租中位數的不足一半。租金佔入息比例也顯示下降趨勢,從舊居的租金入息比例中位數 43.1%,降至現居同心村租金入息比例中位數的 28.5%。這顯示入住後,居民居住成本明顯減低。入住同心村後,受訪者感受到租金的負擔有所減輕,對於租金負擔令居民有經濟壓力的感受,從搬入前的平均分 3.59 明顯下降到搬入後的 2.83。(註 : 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   研究結果顯示同心村提供了一個更穩定和安全的生活環境,提升了居民的整體生活質量。受訪者對於住房整體安全感的評價從搬入前的 3.14 提升到 T2 搬入後的 4.06。在適應新居所並對生活抱有期待的感受上,從搬入前的平均分 3.24 提升到 T2 搬入後的 4.06,數據顯示出住所穩定性有顯著改變。(註 : 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   參考以上調查結果,研究團隊提出以下建議: 1. 有效運用過渡性房屋、簡約公屋等公營房屋項目資源,確保符合資格的住戶能儘早獲配適切的房屋單位 ⚫ 為配合取締劣質劏房政策,政府可考慮安排受影響的合資格住戶優先入住過渡性房屋或簡約公屋,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 ⚫ 讓即將完結的過渡性房屋項目與其他還在營運的過渡性房屋或簡約公屋作協調,確保符合資格的住戶能有選擇地在搬出後平穩過渡至其他還在營運的過渡性房屋或簡約公屋。   2. 加入「八大康健指標」及設立社會服務團隊,並加強就業及醫療支援 ⚫ 在已落成及將落成的過渡性房屋和簡約公屋加入「八大康健指標」的概念及設立社會服務團隊,為不同年齡和健康狀況的居民提供多元化社會服務,賦權居民,加強他們的解難能力,以建立一個關愛共融互助的社區。 ⚫ 社會服務機構可針對成年人再就業提供培訓支援,並與專業職業培訓機構合作,為居民提供報讀培訓班的資助或優惠,以幫助有意求職的居民提升職業資格和技能,從而增加收入和增強抵抗風險的能力。 ⚫ 政府、項目營運機構及醫療團體可考慮在村內增設流動醫療車服務,包括流動牙科服務及流動中醫服務,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更便利的醫療服務。   研究詳情可參考此處 。   居民實證 入村蛻變 Lisa 曾長期蝸居在狹小劏房,惡劣的生活環境與長期得不到工作認同,讓她逐漸失去自信,陷入人生低谷。搬進同心村是她人生的轉捩點,不僅居住環境獲得改善,更重要的是她與許多友善的鄰居建立起真摯的友誼。在同心村,Lisa 感受到居民間的互助文化與人情溫暖。這股力量成為她嘗試突破自我的後盾,讓她鼓起勇氣尋找新工作。工作穩定後,Lisa 更加入村內義工隊,從最初靦腆地探訪獨居長者,到後來擔任大型活動的自信司儀。同心村的社區參與成為她人生轉折點,讓她找回自己的光芒,建立了豐富的社交網絡和社區歸屬感。   Connie 曾於劏房居住逾 15 年,期間數度被迫搬遷,並遭入室盜竊,時常感到不安。長期面對安全隱患,外出時需攜帶所有財物及重要文件,使她的睡眠質素大受影響及長期精神緊張。搬入同心村後,完善的保安服務大大提升了 Connie 的安全感,擺脫過去的恐懼,改善身心健康。以往潮濕幽暗的居住環境導致她的牙周病和哮喘等情況頻繁發作,現在症狀已得到舒緩,緊密的鄰里關係亦讓她倍感安心。曾有一次生病時,街坊察覺後主動探望並為她煲粥,讓她感到溫暖。Connie現在是同心村的兼職清潔員,致力改善公共環境衛生,增添收入的同時也讓生活更有意義。對她而言,同心村不僅是一個安身之所,更是重拾希望與機會的新起點。   「八大康健指標」簡介 同心村引入首個八大康健指標,針對住戶日常生活的八個方面,包括健康、情緒、社交、就業、理財、環保、科技和靈性等,在身、心、靈方面都能得到照顧,並按指標提供服務,鼓勵他們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建立自信,裝備他們建立健康正面思維及信心,以應對未來的挑戰。同心村亦聯同大專院校合作,向居民進行問卷調查,收集居民對多元發展的需要,從而提供合適的課程及服務。   社交:協助居民了解社交的重要性,有動力學習如何改善或維持自己的社交健康。通過積極參與社交網絡並與他人建立聯繫,培養歸屬感和連結感。 科技:透過推廣資訊科技便利生活,提升居民與社區的聯繫,增添生活意義,同時裝備網絡安全意識,避免墮入網絡陷阱。 健康:提升居民對照顧自己身體健康的意識,同時會有動力學習如何改善或保持自己的身體健康。透過健康的生活習慣,如均衡飲食、做運動或足夠睡眠,令自己的身體感覺良好。 情緒:提升居民對照顧自己的情緒健康的重要性,有動力去學習如何改善或維持自己的情緒健康,透過自我調節,對自己的情緒狀態感到滿意。 靈性:提升居民對心靈、生命意義和個人價值(身份感、滿意感)的自我認識(反思、覺察)和正面理解,建立人生目標和方向感。 環保:協助居民了解地球資源有限,善用資源(3R-減用、重用、回收),推廣及建立環保生活模式,以達至可持續發展。 理財:透過裝備理財知識(例如設定短期和長期的理財目標),協助居民學習財務管理,對自己的財務狀況感到安全。 就業:協助居民從工作(有薪、義工、家庭照顧者)或追求興趣/愛好中發展知識、技能和潛能,獲得個人成就感,保持健康的工作與生活平衡。
詳細內容
「心肝寶盒」分享會合照
安老服務
卡牌遊戲洗走負面情感 「心肝寶盒」情緒卡助長者認知及表達情緒
「老友記」面對身體機能衰退、收入減少、身邊人離世等情況,負面情緒不期然會接踵而來。然而,有些長者或因未能察覺到自己的情緒或表達能力較弱等,故一直沒有向人傾訴,甚至變得有口難言。如何引導長者表達情緒、疏導情緒,也變成一門重要的課題。   「心掛掛」「發蹄騰」引共鳴 「表達情緒」是今年「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的主題,目標是透過及早介入及預防,改善香港長者的心理健康情況。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轄下的聖公會黃大仙長者綜合服務中心及聖公會竹園馬田法政牧師長者綜合服務中心是計劃的夥伴機構之一,中心同工就著表達情緒的主題,與長者義工合力製作出「心肝寶盒」情緒卡,卡牌以80年代的廣告風格圖片,配以廣東話文化的情緒字眼,例如「心掛掛」、「發晒蹄騰」、「好疏肝」等,貼近長者的成長文化,期望可以引起他們的共鳴,鼓勵一眾「老友記」透過卡牌遊戲,辨識到自己的情緒,並勇於表達情緒。   為進行社區推廣,「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於12月4日在聖公會黃大仙長者綜合服務中心內舉行「心肝寶盒」情緒卡分享會,該計劃的高級臨床心理學家及項目經理(臨床)郭韡韡在會上提及,鼓勵長者表達情緒並非易事,因長者首先需要留意到、察覺到、理解到自己的情緒,才能有效表達。「心肝寶盒」的情緒卡正正透過大電視、故事接龍、生活分享等遊戲及輕鬆手法,鼓勵長者在玩樂過程中分享近況及以往經歷。這不僅有助增加長者與別人的互動,亦可以令長者接觸到、明白到當刻的情緒,清晰、自然地表達內心情感。   及早處理情緒助人自助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項目總監林一星教授亦表示,如果長者不正視情緒問題,很容易會演變成抑鬱等嚴重情況,惟目前公立醫院精神科醫生人手不足,難以處理,所以社區支援非常重要,而「心肝寶盒」就是助人自助的第一步。他解釋,長者難以表達情緒,是因為有部分字詞久未使用,早已拋諸腦後,但透過卡牌重溫相關詞語,反思情緒,可以重新認知生活對情緒的影響。   直視情緒 積極面對 中心的會員玉蓮雖然有情緒問題,卻苦無抒發途徑,一直將鬱結藏在心中。最近她在社工帶領下開始接觸「心肝寶盒」情緒卡,發現此卡牌有效紓解自己的負面情緒,「辨識到自己的情緒後,可透過寶盒內的需要卡及行動卡找到解決辦法,例如去公園散步、進食喜歡的食物等,好像轉換了另一個環境及空間,忘卻不快樂的事。」她續指,老年生活中充滿困難,以前會很擔心如果再老下去該怎麼辦,但現在可以透過情緒卡找方法排難解憂,感覺比起以前開心了很多。   長者義工慧嫻亦表示,以往如果要與長者建立關係、得到信任,她才會向你傾吐心事,過程相當耗時,但情緒卡的出現拉近了長者義工與長者的距離,「透過玩卡牌詢問及關心他的個人情緒,會比直接詢問來得自然,亦不會令長者覺得你多管閒事。」   使用者自我解鬱 聖公會黃大仙長者綜合服務中心督導主任梁婉貞指,服務團隊今年積極將情緒卡融入服務中,希望透過簡單遊戲令長者察覺到自己的情緒,並幫助他們表達及關顧個人情緒。她又引述計劃社工陳穎心姑娘及張詩淇姑娘表示,其他參加者使用情緒卡後,感受到被人明白及理解,亦發現到自己面對的生活並非想像中負面,令她們能自我開解。為讓更多人受惠,團隊更歡迎各機構及公眾人士聯絡兩間中心,索取「心肝寶盒」情緒卡,將其推廣予其他人,讓大眾可以藉著此道具,關顧到情緒健康。
繼續閱讀
長期服務獎同工合照
福利協會消息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2020至2021年度年會圓滿舉行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於今日(3日)下午假聖雅各堂舉行2020至21年度年會,邀得社會福利署署長梁松泰先生,JP擔任主禮嘉賓,與福利協會名譽贊助人陳謳明大主教、香港島教區謝子和主教、東九龍教區郭志丕主教、一眾董事會及執行委員會委員和同工,一同回顧福利協會以及同工們過去一年的工作成果。   福利協會董事會主席李國棟醫生,SBS,CStJ,JP太平紳士致歡迎辭時表示,今年是福利協會成立55周年,全靠歷任主席、委員、總幹事及全體同工的共同努力,以及聖公會群體、政府部門和合作伙伴的支持,福利協會才能持續回應社會上的不同需要。   李主席亦在會上簡介「同心村」元朗東頭過渡性房屋項目及黃大仙地區康健中心的進展,並透露管理層同工自去年中已成立「風險及危機管理專責小組」,以減低出現危機的機會及對服務的影響。他又感恩今年可以復辦實體年會,容許部份獲長期服務獎的同工出席,期望明年可以全面恢復實體會議。   梁松泰署長致辭時表示,福利協會一直本著「個別關懷.全面照顧」的理念,過去50多年發展持續回應社會需要,成為今日擁有逾200個服務單位、員工達逾3,000人,是極具規模的社會福利機構。他指出,社會福利署於2021至22年度向福利協會撥款9.52億元,資助涵蓋80個服務單位,包括家庭及兒童福利、青少年、安老、社區發展等,可見政府對照顧弱勢階層的承擔,並感謝協會積極推行不同服務。   福利協會一直積極回應社會需要,福利協會總幹事李正儀博士,JP報告會務時指出,除了「同心村」元朗東頭過渡性房屋項目及黃大仙地區康健中心的籌備工作外,協會這一年更獲不同團體資助,開展了多項涵蓋不同領域的新項目:   政府資助項目:成功申辦社會福利署的「短期食物援助服務」,透過整筆撥款資源為「屯門、荃灣及葵青區」及「九龍城及油尖旺區」有需要人士提供食物援助服務。此外,教育局亦向福利協會批出合約,承接「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向自閉症學生提供服務。   賽馬會資助項目:與6間長者地區中心及長者鄰舍中心一同推行「新冠疫情下支援獨居及雙老長者特別計劃」,有3,000名長者受惠;「賽馬會少數族裔健康計劃」向社區上的少數族裔推廣健康管理教育;聖多馬幼兒中心及3間非政府機構有機會與耀中幼教學院合作,推行為期3年的「賽馬會優質教育模式計劃」,提升家長於照顧幼兒的參與度,及向社會傳達學前教育對小孩成長的重要性。   麥理浩夫人中心亦有數項新項目,包括「『攜坊互連』- 葵芳社區計劃 2.0」為新遷入葵芳區的居民建立社區關懷互助網絡;「Project Mix - 少數族裔多元文化運動共融計劃」,則提供不同運動培訓予少數族裔青少年,建構融和社會;「Happiness Ideas幸福點子」將會成立一個中心,以閱讀作為主題,透過推行多元化活動,建立跨代和諧文化;賽馬會『攜手同行』癌症患者支援計劃」,會為癌症復康者提供跨專業的身心支援。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資助項目:九龍城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推行「愛凝聚」啟德社區互助計劃,以「社、福、校」協作模式,透過組織區內家庭成立「家庭學堂」的「家庭教練」義工制度,建立鄰里支援網絡。黃大仙長者綜合服務中心則推行「健康友里」互聯網計劃,運用「社、福、醫」跨界別協作模式,以運動作介入點,推動居民關注身心健康,並建立「樓長制」,建立鄰里互助網絡,築成社區健康網絡。   另外,協會今年啟動了密集式的「僕人領導管理層培訓」,為超過80名管理層同工安排了每月兩場的講座或分享,鼓勵同事自省,亦讓同工擴闊視野。   為答謝同工的努力,大會向600位同工頒發長期服務獎,受防疫措施所限,僅服務10年或以上的同工可以出席實體年會領獎,當中有47位獲獎同工服務超過25年、8位服務30年、更分別各有1位同工服務長達35年及40年;福利協會管理層稍後亦會向獲5年長期服務獎的同工頒發獎項,感謝他們多年來的努力。
繼續閱讀
獲委任的「護風使者」齊齊讚好計劃
安老服務
「中銀—浸大中醫社區中風預防及康復計劃」 委任近170名健康大使 評估長者中風風險
香港浸會大學(「浸大」)及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福利協會」)獲中國銀行(香港)資助推行的「中銀—浸大中醫社區中風預防及康復計劃」,於10月29日在香港聖公會樂民郭鳳軒綜合服務中心舉行健康大使委任禮,福利協會其餘12間中心的長者亦在線上同步參與活動。計劃委任約170名長者擔任「護風使者」,為社區內其他長者評估中風風險,並推廣預防中風的信息。   醫社合作  加強公眾對中風關注 浸大中醫藥學院臨床部中醫臨床助理教授兼計劃項目主管張振海中醫師在活動中指:「培訓合適的長者擔任『護風使者』,有助他們掌握中醫預防中風的資訊,協助推廣有關訊息;並藉此鼓勵長者持續學習,發掘更多個人潛能,從而達至社區內長者助人自助,成為社區互助的示範。」   福利協會服務總監戴鷺穎女士表示,13間長者中心共招募約170名較為年輕的長者參加「護風使者」培訓計劃。該計劃由社工統籌,並由中醫師擔任培訓導師,課程內容包括:認識中風、防治中風的中醫食療保健及中醫穴位與運動等。完成培訓後,「護風使者」會運用即將推出的中醫預防中風資訊網站,為區內其他長者評估中風的風險,包括為接受評估的長者填寫問卷,從而評估他們的中風風險。被評為有中風風險的人士將會轉介參加「中銀—浸大中醫社區中風預防及康復計劃」,接受爲期約1年的預防治療及追蹤評估,預計約1,200名長者受惠。   助人自助  合力尋找社區中風高風險人士 完成培訓的「護風使者」于先生表示:「在培訓課堂學到的知識能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例如:中醫食療。我可以利用這知識幫助家中長者和朋友預防中風。」另一名「護風使者」周女士表示:「我除了透過問卷在社區尋找中風高風險人士,鼓勵他們作預防治療,也掌握了更多有關中風的資訊。」   中醫預防中風資訊網站將於明年初開放予公眾使用,為大眾提供中醫飲食、運動及相關社區資源等資訊,網站更附載問卷讓公眾自行評估中風風險,藉此提升公眾人士對防治中風的意識。   「中銀—浸大中醫社區中風預防及康復計劃」於2020年10月至2023年9月推行。除培訓「護風使者」外,浸大中醫組成的治療團隊亦會為中風康復期患者免費提供6個月的免費中醫治療。市民如欲了解「中銀—浸大中醫社區中風預防及康復計劃」詳情,請致電6533 9972、電郵至lmis_cmcsp@skhwc.org.hk查詢或填寫本計劃申請/轉介表格(表格下載網址:https://reurl.cc/8nKAr7)。   計劃Facebook專頁 (按此)   中風康復治療服務申請/轉介表格 (按此)
繼續閱讀
醫療康健服務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歡迎立法會通過全面禁售另類吸煙產品修例草案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歡迎立法會周四(10月21日)通過《2019年吸煙(公眾衞生)(修訂) 條例草案》,全面禁止進口、製造、售賣、分發和宣傳另類吸煙產品,包括加熱煙草產品、電子煙及草本煙。   本福利協會作為「黃大仙地區康健中心」的營運者,非常認同政府將醫療服務的著眼點,由重治療轉為先預防、治未病的概念,加強建立健康生活模式。目前已有確實證據證明,除了尼古丁外,大部分電子煙產品含有並釋出多種可能會危害健康的有毒物質,包括甲醛、丙二醇等;另有研究發現,長期吸用電子煙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中風、慢阻肺病、癌症,以及其他與吸煙有關之疾病風險,長遠將大大增加本港醫療負擔,可見禁止相關吸煙產品在港流通,實屬急不容緩。   本福利協會相信措施將有效杜絕另類吸煙產品在港流行,盼望「無煙」社會這個願景能儘快實現。  
繼續閱讀
醫療康健服務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歡迎《施政報告》提出支持加強基層醫療健康服務
政府在2021年《施政報告》中提出加強發展基層醫療和推動醫社合作,期望為香港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制訂可持續發展藍圖,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對相關政策表示支持。福利協會一向積極推動醫社合作,早於2001年開始,開展各項醫療護理服務,由其跨專業團隊,包括:西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護士、營養師、言語治療師及社工,為不同階層的社區人士提供跨專業的一站式身心治療服務及個別關懷照顧,全方位發揮一站式及時轉介的康健平台。福利協會亦於2020年9月獲食物及衛生局批出營運「黃大仙地區康健中心」的3年服務合約,協助推動地區性基層醫療服務。主中心位於鑽石山綜合發展區,預計於2022年6月啟用,並將於2022年12月起分別於黃大仙(中部)、慈雲山/竹園、樂富/新蒲崗及牛池灣各設附屬中心,透過跨專業服務模式,提供健康推廣、疾病預防、慢性疾病管理及社區復康等基層醫療服務,目的為提升市民預防疾病的意識和自我管理健康的能力,讓醫療服務的著眼點,由治療轉為預防, 加強建立健康生活習慣,治未病的概念。福利協會很認同地區康健中心在推動基層醫療健康服務能發揮重要角色。 黃大仙地區康健中心將以地區為本、公私合營及醫社合作的原則,聯同黃大仙及鄰近地區的醫療服務提供者,包括:醫生、中醫師、物理和職業治療師、營養師等為市民提供所需的服務;並且協調其他提供社福、醫療健康及相關服務的社區夥伴,為有需要的市民 提供服務 及作出轉介。
繼續閱讀
復康服務
【2021關懷主日】福利協會重視人本價值 與牧區緊密互動照顧復康者 (轉載自《教聲》第2379期)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 助理總幹事何嬋妃)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營運的復康服務,對象主要以精神有缺損和智障人士為主,當中不乏複雜和達嚴重程度的個案,例如智障及有精神分裂徵狀、長期抑鬱和焦慮、自閉症患者及有躁動情緒行為、確診有妄想症、人格障礙、精神紊亂等精神病患者,部分同時有肢體的殘障。身心障礙令個人和家庭在生活成長都特別困難。亦普遍有被人抗拒的經歷,對家中有殘疾成員,特別是智障和精神病患者,父母總會存有愧疚的心態,因此,在我們的服務領域,不單止是服務殘疾人士,對他們家庭、照顧者的支援,甚至是復和的工作亦特別關注。社會對殘疾人士的服務和保障,亦是不斷要推動共融接納、平等保障的議題。   以主為基 哥林多前書一章26至27節「弟兄們哪,想一想你們的蒙召,按着人的觀點,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貴地位的也不多。但是,上帝揀選了世上愚拙的,為了使有智慧的羞愧;又揀選了世上軟弱的,為了使強壯的羞愧。」   很多人都帶着憐憫同情的心服務殘疾人士,這並沒有不對;但如果我們以上主的道作為我們服務理念的基礎,在看到人身上的殘障,也許會有另一個角度和體會,因為我們知道,在上主眼中,每個人都是寶貴的,他特別揀選世人眼中「愚拙和軟弱的人」,賜予特別的恩賜,若能夠用此眼目看我們的復康服務對象和家人,心內應該會更踏實。雖然工作上總會遇到挑戰和苦惱,困難依然多不勝數,但只要找到當中堅持下去的意義,擔子便會變得輕省,讓人可以繼續迎難而上,這就是基督徒同工可以展示的樣式,讓人知道服務除了是一份工作,亦時刻都是活的見證。   以人為本 復康服務對象依社會政策的區別,歸類成不同的殘疾,但他們每個人皆有獨特之處,在服務的實踐中,能找到他們的能力,哪怕多微小,都可以是很大的鼓舞。事實上,他們的能力很多都比我們強,例如自閉症患者在處理單調、重覆、我們視為沉悶乏味的工序時,他們應付自如,專注力比我們優勝;很多精神病康復者的生活歷盡艱辛,對別人真摰的關心,都特別懂得感恩;不少輕、中度智障患者,只要配合適當訓練,就能夠擔當工作任務,在職場上有所付出,成為生活的動力和價值。按照每個人的獨特本質,在服務照顧的過程中能為殘疾人士創出機會,「善小仍然有為」就是我們復康服務工作重視的人本價值。   牧養同行 位於屯門的康恩園,是一座有超過一千名復康人士及約四百多名工作人員的復康大樓,亦是青山聖彼得堂的傳道點。牧區一直為康恩園會員和同工提供靈性的關顧,常設有崇拜、節日活動等,定期的牧區聯絡會議,亦有復康同工參加,與牧師交流合作意見和訂定服務計劃。過去兩年,復康服務的職員同樂日,亦邀請牧師和牧區同工出席,增加互動和彼此認識。有賴青山聖彼得堂的牧養同行,至今已為百多名復康會員受洗,又成立教父母小組,教父母有定期聚會和探訪會員。自2020年起,宗教活動雖受新冠疫情影響,但青山聖彼得堂對康恩園復康會員的關心絲亳不減,由於會員在疫情下不能外出活動,牧區教友除了會在節日送上禮物,亦特別送上心意卡為他們打氣鼓勵;每年的教父母活動,就改為以拍短片方式慰問會員。   在2019年新開辦、位於東涌的「迎康園 - 智障人士宿舍暨活動中心」,當中有30個中度至嚴重智障的宿位,以及60個日間訓練名額,基督榮光堂與迎康園亦以牧飬同行為目標,為復康會員和同工們,提供宗教活動和靈命的信息,鞏固信仰之餘,亦引領同工以正向思維和價值面對具挑戰工作處境以正向思維和價值。   牧區與復康服務單位的關係是互動和緊密的,未來將會訂立具體的目標、方向和執行的計劃,強化福音與服務理念的共通之處,加強各級程度同工與前線同工們對牧區的認識;而牧區對同工靈性上的支持,亦有助同工得到服務殘疾人士的力量。
繼續閱讀

訂閱福利協會快訊

緊貼我們的服務動向,了解你的支持如何讓有需要人士轉化生命

*按「訂閱」後即代表閣下已同意本會之免責聲明及私隠政策

加入我們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