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資訊中心 最新消息

同心村過渡性房屋外貌
福利協會消息
「同心村」過渡性房屋 五大學合作追蹤研究 證促進居民身心健康 提升住屋安全感 重塑鄰里關係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福利協會)與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大學、嶺南大學、聖方濟各大學及新南威爾士大學合作進行「同心村過渡性房屋研究」,於 2022 年底及 2024 年初進行了兩階段的追蹤研究,追蹤了 110 位入住同心村約 4 個月及 22 個月的居民,了解他們入住前後的變化。研究證實過渡性房屋對居民身心健康、住屋安全感及社區連結三方面帶來正面影響,對未來香港房屋政策及社區服務發展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研究重點發現: 1. 改善身心健康 研究結果表明受訪者在入住同心村後生理健康有顯著提升,調查以 VR-12 量表評估受訪者健康狀況,發現搬入同心村一段時間後,受訪者的生理健康有所改善。而受訪者抑鬱和焦慮狀況亦得到改善:PHQ-2 和 GAD-2 量表用於篩查抑鬱和焦慮,結果顯示從 2022 年底到 2024 年年初,受訪者的抑鬱和焦慮症狀有所改善,抑鬱風險從 16.4%降至 14.5%,焦慮風險從 15.5%降至 11.8%。   2. 提升社交能力及社區參與度 受訪者對搬入同心村後,對社區服務/支援的滿意度持續上升;社交行為和社區參與度亦顯著提升。受訪者表示入住同心村後逐漸認識更多的鄰居,並在「遇到困難,我能找鄰居幫忙」和「與鄰居的關係很融洽」兩方面亦得到改善;對於參與社區活動的意願,由舊居時的 2.83 升至入住同心村後的 3.69,有顯著的提高。「認為經常參與社區活動很有意義」,由舊居時的 3.32 升至入住同心村後的 3.95;「願意為改善社區作出貢獻」,由舊居時的 3.47 升至入住同心村後的 3.9,進一步確認了受訪者對社區參與的積極態度。   在就業方面,在全職受聘者人數無變化的情況下,兼職受聘者的比例從 8.2%上升至 15.5%;失業(正尋找工作)人數從 19.1%下降至 10.9%。   社區之間關係 (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 舊居 現居 (T1 入住後) 現居 (T2 入住後) 認識不少鄰居 2.92 3.27 3.43 遇到困難,我能找鄰居幫忙 2.82 3.1 3.33 與鄰居的關係很融洽 3.35 3.6 3.68 與鄰居的交流頻率 (1=從不;4=經常) 2.59 2.84 3.47   對居住單位滿意度 (1=非常不滿意;5=非常滿意) 舊居 現居 (T1 入住後) 現居 (T2 入住後) 鄰里關係 3.23 3.72 3.93 社區服務/社區支援 2.81 3.98 4.13     3. 顯著減輕經濟負擔 增加住屋安全感 居民從舊居搬到同心村,單位租金和呎租明顯降低。舊居呎租中位數為 38 元,入住同心村後呎租中位數為 18.6 元。同心村呎租中位數是居民舊居呎租中位數的不足一半。租金佔入息比例也顯示下降趨勢,從舊居的租金入息比例中位數 43.1%,降至現居同心村租金入息比例中位數的 28.5%。這顯示入住後,居民居住成本明顯減低。入住同心村後,受訪者感受到租金的負擔有所減輕,對於租金負擔令居民有經濟壓力的感受,從搬入前的平均分 3.59 明顯下降到搬入後的 2.83。(註 : 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   研究結果顯示同心村提供了一個更穩定和安全的生活環境,提升了居民的整體生活質量。受訪者對於住房整體安全感的評價從搬入前的 3.14 提升到 T2 搬入後的 4.06。在適應新居所並對生活抱有期待的感受上,從搬入前的平均分 3.24 提升到 T2 搬入後的 4.06,數據顯示出住所穩定性有顯著改變。(註 : 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   參考以上調查結果,研究團隊提出以下建議: 1. 有效運用過渡性房屋、簡約公屋等公營房屋項目資源,確保符合資格的住戶能儘早獲配適切的房屋單位 ⚫ 為配合取締劣質劏房政策,政府可考慮安排受影響的合資格住戶優先入住過渡性房屋或簡約公屋,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 ⚫ 讓即將完結的過渡性房屋項目與其他還在營運的過渡性房屋或簡約公屋作協調,確保符合資格的住戶能有選擇地在搬出後平穩過渡至其他還在營運的過渡性房屋或簡約公屋。   2. 加入「八大康健指標」及設立社會服務團隊,並加強就業及醫療支援 ⚫ 在已落成及將落成的過渡性房屋和簡約公屋加入「八大康健指標」的概念及設立社會服務團隊,為不同年齡和健康狀況的居民提供多元化社會服務,賦權居民,加強他們的解難能力,以建立一個關愛共融互助的社區。 ⚫ 社會服務機構可針對成年人再就業提供培訓支援,並與專業職業培訓機構合作,為居民提供報讀培訓班的資助或優惠,以幫助有意求職的居民提升職業資格和技能,從而增加收入和增強抵抗風險的能力。 ⚫ 政府、項目營運機構及醫療團體可考慮在村內增設流動醫療車服務,包括流動牙科服務及流動中醫服務,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更便利的醫療服務。   研究詳情可參考此處 。   居民實證 入村蛻變 Lisa 曾長期蝸居在狹小劏房,惡劣的生活環境與長期得不到工作認同,讓她逐漸失去自信,陷入人生低谷。搬進同心村是她人生的轉捩點,不僅居住環境獲得改善,更重要的是她與許多友善的鄰居建立起真摯的友誼。在同心村,Lisa 感受到居民間的互助文化與人情溫暖。這股力量成為她嘗試突破自我的後盾,讓她鼓起勇氣尋找新工作。工作穩定後,Lisa 更加入村內義工隊,從最初靦腆地探訪獨居長者,到後來擔任大型活動的自信司儀。同心村的社區參與成為她人生轉折點,讓她找回自己的光芒,建立了豐富的社交網絡和社區歸屬感。   Connie 曾於劏房居住逾 15 年,期間數度被迫搬遷,並遭入室盜竊,時常感到不安。長期面對安全隱患,外出時需攜帶所有財物及重要文件,使她的睡眠質素大受影響及長期精神緊張。搬入同心村後,完善的保安服務大大提升了 Connie 的安全感,擺脫過去的恐懼,改善身心健康。以往潮濕幽暗的居住環境導致她的牙周病和哮喘等情況頻繁發作,現在症狀已得到舒緩,緊密的鄰里關係亦讓她倍感安心。曾有一次生病時,街坊察覺後主動探望並為她煲粥,讓她感到溫暖。Connie現在是同心村的兼職清潔員,致力改善公共環境衛生,增添收入的同時也讓生活更有意義。對她而言,同心村不僅是一個安身之所,更是重拾希望與機會的新起點。   「八大康健指標」簡介 同心村引入首個八大康健指標,針對住戶日常生活的八個方面,包括健康、情緒、社交、就業、理財、環保、科技和靈性等,在身、心、靈方面都能得到照顧,並按指標提供服務,鼓勵他們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建立自信,裝備他們建立健康正面思維及信心,以應對未來的挑戰。同心村亦聯同大專院校合作,向居民進行問卷調查,收集居民對多元發展的需要,從而提供合適的課程及服務。   社交:協助居民了解社交的重要性,有動力學習如何改善或維持自己的社交健康。通過積極參與社交網絡並與他人建立聯繫,培養歸屬感和連結感。 科技:透過推廣資訊科技便利生活,提升居民與社區的聯繫,增添生活意義,同時裝備網絡安全意識,避免墮入網絡陷阱。 健康:提升居民對照顧自己身體健康的意識,同時會有動力學習如何改善或保持自己的身體健康。透過健康的生活習慣,如均衡飲食、做運動或足夠睡眠,令自己的身體感覺良好。 情緒:提升居民對照顧自己的情緒健康的重要性,有動力去學習如何改善或維持自己的情緒健康,透過自我調節,對自己的情緒狀態感到滿意。 靈性:提升居民對心靈、生命意義和個人價值(身份感、滿意感)的自我認識(反思、覺察)和正面理解,建立人生目標和方向感。 環保:協助居民了解地球資源有限,善用資源(3R-減用、重用、回收),推廣及建立環保生活模式,以達至可持續發展。 理財:透過裝備理財知識(例如設定短期和長期的理財目標),協助居民學習財務管理,對自己的財務狀況感到安全。 就業:協助居民從工作(有薪、義工、家庭照顧者)或追求興趣/愛好中發展知識、技能和潛能,獲得個人成就感,保持健康的工作與生活平衡。
詳細內容
「賽馬會藥健同心藥物支援網絡」計劃啟動禮
醫療康健服務
福利協會成立首間社區藥房 藥劑師團隊守護黃大仙區市民健康
為推動基層醫療,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參與由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策劃並捐助推行的「賽馬會藥健同心藥物支援網絡」計劃,於黃大仙設立「藥健同心香港聖公會社區藥房」。社區藥房由註冊藥劑師主理,為居民提供便捷、可負擔且全面的藥劑服務,包括配藥、藥物管理、健康諮詢等,服務深受街坊歡迎。   填補基層醫療缺口:慢性病管理的重要性 黃大仙區有近10萬名65歲或以上的長者,佔區內近四分一人口。長者大多需同時服用多種藥物,容易出現漏服、藥物相互作用等問題,社區藥房因此更顯重要。社區藥房高級藥劑師李思賢(Terry)發現,很多前來諮詢的年長街坊較關心「三高」和糖尿病這類慢性疾病的用藥問題,「社區藥房能透過即時、方便易明的藥物諮詢及跟進服務,提高他們的藥物依從性,減低入院風險,讓醫院更集中診治緊急和嚴重病人。」Terry又表示,社區藥房自開業以來積極引入多種不同類別的醫藥產品,並以相宜價格配售,相信可紓緩長者及基層家庭的醫療負擔。   提供個人化建議:多行一步了解居民需求 社區藥房星期一至六都有至少兩位藥劑師當值,透過了解居民生活習慣、用藥需要及困難,提供個人化建議。Terry憶述,曾經有位伯伯來配藥,藥劑師發現伯伯縱使飲食習慣健康,卻持續有黑大便的情況,亦未有意識需要了解潛在問題,於是藥劑師建議伯伯盡快求醫及進行仔細的身體檢查,特別是大腸鏡檢查。亦有婆婆頭暈跌倒後擔心自己身體出現毛病,藥劑師細問下發現她未有配合進餐時間服用降血糖藥,釋除了她的疑慮。「這亦反映社區藥房不僅提供藥物,更是一個重要的健康監測的平台。」Terry期望團隊能與街坊建立長期關係,提升街坊對藥劑師的信任度。    義工親身體驗貼心服務 社區藥房的義工Nancy,主要負責協助年長街坊取籌,並介紹社區藥房的服務。Nancy發現很多人如她一樣,曾誤以為藥劑師僅負責「執藥」,但透過在社區藥房的親身體驗,令她了解到藥劑師亦能提供藥物和健康建議。    Nancy需要長期服用甲狀腺素,同時也服用鈣片來保健,她曾擔心藥物相沖,幸好社區藥房的藥劑師為她解惑。Nancy感謝藥劑師的專業意見之餘,亦認為他們態度親切友善,社區藥房的藥物價格相宜,為市民提供了一個既方便又可靠的選擇。   協助街坊管理小病小痛  社區藥房亦積極透過舉辦健康講座、發放健康資訊等渠道,提升市民的健康意識,掌握小病小痛的自我管理技巧,及早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以推動疾病預防及疾病控制。市民若開始感到輕微不適,如出現傷風感冒症狀、濕疹發作或腸胃不適等,可先諮詢社區藥房藥劑師,在指導下安全有效地使用非處方藥物,避免因誤用藥物而出現副作用或延誤治療。   「賽馬會藥健同心藥物支援網絡」計劃於6月18日已舉行啟動禮,8間以先導形式開設的社區藥房均已投入服務,預計5年內將有逾11萬人受惠。   歡迎黃大仙街坊親臨位於翔盈里的社區藥房,或致電藥房專線,使用免費健康及藥物諮詢服務。 社區藥房專線:2116 0382;(WhatsApp)9376 8194
繼續閱讀
紅磡社區客廳開幕禮大合照
福利協會消息
紅磡社區客廳正式啟用 讓區內基層擁有美好日常
由福利協會營運的紅磡社區客廳(下稱「客廳」)於7月11日正式投入服務,此項目由政府關愛基金資助,並獲信和集團及黃廷方慈善基金借出場地;致力為區內劏房戶提供額外的生活空間,創造一個舒適自在的環境,讓他們可以輕鬆處理日常繁瑣、放鬆身心、建立社交網絡,並提升生活質素。   同心協力 撈起幸福 開幕儀式邀得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黃廷方慈善基金董事暨信和集團慈善事務董事黃敏華、香港聖公會教省主教長陳謳明大主教、福利協會董事會暨執行委員會主席李國棟醫生、福利協會執行委員會副主席管浩鳴法政牧師等出席,他們與兩位基層婦女一齊「撈起幸福」,氣氛非常熱鬧。   陳國基司長在致辭時提到,客廳會為劏房戶開拓更大的日常生活空間,將劏房細小面積對基層生活的影響減至最低,實現「劏房變睡房」。李國棟醫生亦表示,劏房戶可在客廳和諧生活、愉快學習、開心玩樂,對精神健康有莫大幫助。   多元化設施 設合劏房戶需要 客廳實用面積約3,200呎,除極端天氣外,年終無休提供多元化設施及服務供會員使用: 「友‧共學」多媒體學習空間:配備電腦、網絡及電子學習工具,為居民提供自修空間、興趣班活動及身心靈康體活動。 「閒‧共聚」閒暇區:設有舒適的沙發、電視及閱讀刊物,定期舉辦社交聯誼活動及工作坊,讓居民在繁忙的生活中可以放鬆身心。 「育‧共樂」兒童休憩區:提供各式玩具及圖書,定期舉辦親子活動,為小朋友提供一個安全舒適的空間。 「食‧共享」用膳區:讓居民可以舒適地享用膳食;亦會定期舉辦聚會。 「惜‧共煮」煮食區:配備完善的煮食設施,包括雪櫃、氣炸鍋、蒸焗爐、電飯煲、微波爐等,亦會定期舉辦社區分享活動和煮食主題工作坊。   客廳既有家的溫暖感覺,亦有跨界別協作的創新火花。客廳透過連繫商界及地區組織,成立「關愛共享平台」,向有需要人士提供非現金捐贈及義工服務,會員可藉此在客廳建立人際網絡,提升生活質素,增強幸福感及對社區的歸屬感。   共樂日常 心之所想 居於區內唐七樓的客廳會員方女士表示,家中的洗衣機由業主提供,但已經相當陳舊,多次清洗也無法改善,洗衣反而「越洗越污糟」,讓她感到非常無奈和困擾。如今她能夠以實惠的價格使用客廳的自助洗衣和乾衣設施,還可以一併在客廳洗澡,讓她感到如釋重負,解決了日常生活中的一大煩惱。   由於家中狹小,雜物又多,廚房僅容得下兩個身位,使她在煮食時感到相當局促不便。「這裡的煮食區很大,設備也很齊全。」方女士表示,她期待使用客廳的焗爐,嘗試為家人烘焙包點,「之後有親子煮食活動,我會和兒子一起參加,他對煮食很有興趣。」她亦提到,兒子之前因為唐樓的居住環境而心情低落,讓她感到心疼又無奈,如今客廳舒適寬敞的環境會令他心情舒暢。   紅磡社區客廳 地址:九龍紅磡崇安街17號陽光廣場1樓A室 查詢電話:3628 5033 更多服務資訊,可瀏覽:https://www.facebook.com/hhclrfb
繼續閱讀
獲獎同工於「第十二屆亞太區創新老年照護項目大奬」頒獎典禮中合照
安老服務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安老服務獲多項亞太區大獎 總幹事榮膺「全球養老產業影響者」
推動安老行業創新發展的亞洲養老產業聯盟(Ageing Asia),早前於新加坡舉辦「第十二屆亞太區創新老年照護項目大奬」頒獎典禮。今年,來自19個國家及地區的99個機構,提交共186個項目參賽。過往囊括不少獎項的福利協會今年再創佳績,共有八個項目入圍決賽,最終榮獲三個大獎。福利協會總幹事劉冼靜儀女士亦榮膺「全球養老產業影響者」之一,以表揚她在安老服務所作出的貢獻。   為中風人士提供綜合復康服務的香港聖公會張國亮伉儷安老服務大樓「林植豪伉儷日間康健中心」,在今屆大獎中獲頒「年度設施—康復、健康及保健(中心為本)大獎」。中心於2017年起投入服務,由跨專業團隊為中風患者度身訂造密集式復康療程,並配合多元化的新型機械科技(如Lokomat®全自動機械步態訓練、重複性腦磁激療法(rTMS)等),有系統地協助他們恢復身體機能,讓逾90%中風患者能在3至4個月內復康離院,重投社區。   由香港聖公會恩駿長者日間護理中心、香港聖公會恩慈長者之家、香港聖公會林護長者之家、香港聖公會將軍澳安老服務大樓合力推動的「擴增實境(AR)痛症紓緩運動系統」獲頒「年度創新營運機構科技產品大獎」。系統由福利協會與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合作研發,運用擴增實境技術,透過3D感應器追蹤用家動作並實時評估表現,為長者度身設計紓緩關節痛症的虛擬運動課程。物理治療師亦會參考系統數據,適時調整個人化運動方案,加強長者的復康成效。   由香港聖公會將軍澳安老服務大樓推行的「織福—長者互助發展計劃」,則榮獲「年度創新社區參與大獎」。計劃揉合「時間銀行」、「老有所為」、「社區經濟」等核心概念,扭轉過去長者的「受助」角色,讓他們透過提供各類服務,賺取及儲蓄時分,再在有需要時換取服務,例如陪診、購物、家居維修等,讓他們發揮潛能、互相幫助。   福利協會總幹事劉冼靜儀女士秉持「設計思維」及「以人為本」理念,為長者服務開拓嶄新方向。她獲大會嘉許為本屆「全球養老產業影響者」之一,以表揚她在改善長者生活質素,和推動創新服務所作出的貢獻。   劉冼靜儀女士表示:「我很榮幸獲此殊榮,這不僅是對我個人的肯定,更是對福利協會團隊共同努力及服務水平的莫大肯定。冀望日後有更多更具創意的安老服務意念,繼續發揮創新思維,透過科技應用、升級設施及完善服務流程等,多管齊下為長者締造安全、舒適及充滿愛與關懷的生活環境,讓他們安享晚年。」
繼續閱讀
福利協會消息
維護國家安全 捍衛社工專業發展
本會十分支持和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性。只有國安,才能有社會發展。社會工作專業與弱勢社群同行,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石。社會工作專業維護國家安全責無旁貸,亦是應有之道。本會視持續進修為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不二法門。本會期望社會工作註册局能聆聽各方呼籲,撥亂反正,回歸正軌。
繼續閱讀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紅磡「匠心園」過渡性房屋項目祝福禮
過渡性房屋項目
「匠心園」過渡性房屋項目祝福禮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紅磡「匠心園」過渡性房屋項目於4月13日舉行祝福禮,由陳謳明大主教主禮、聖匠堂主任張樹萱牧師司禱,郭志丕主教、謝主和主教及福利協會總幹事劉冼靜儀亦有出席。出席者合唱詩歌後,由大主教與張牧師帶領到單位進行祝福及祈禱,傳播恩典。眾人最後合唱《生命如光歌》,以歌聲為祝福禮寫上圓滿句號。    「匠心園」位於香港聖公會聖匠堂大樓,位置毗鄰黃埔港鐵站,除設有18個過渡性房屋單位外,亦會向住戶提供社會服務。項目設「Vitality(活力)」、「Improvement(改進)」、「Engagement(社交)」、「Wellness(健康)」四大康健指標,聖匠堂致力讓住戶在健康意識、社會參與、環境保護、財務管理和職業輔導方面得到培育和發展。   居民小蒙(化名)與兩名在學的兒子於3月底搬進「匠心園」,她形容地理位置方便,單位環境比本身居住的劏房寬敞,兒子可在書桌溫習及做功課,可較以往更專注學業。由於每戶都設有獨立水電錶,她亦再不用擔心被濫收水電費。除此之外,小蒙的其中一位兒子放學後會在聖匠堂社會服務大樓接受功課輔導,讓在職的她減輕了照顧壓力。    「幫助別人能夠剛強,歌者能夠歡欣。」如同詩歌《生命如光歌》一樣,聖匠堂一直弘揚「助人自助,自助助人」的精神,希望本身面對房屋問題的居民,在入住「匠心園」後能開展平安喜樂的新生活,並成為照耀自己和他人的光。   福利協會獲得政府的撥款支持,於聖公會聖匠堂大樓5至6樓改建為「匠心園」紅磡過渡性房屋,由聖公會聖匠堂社區中心作營運單位,提供18個過渡性房屋單位,為領取綜援之單身人士(低收入青年、獨居長者及人士)及基層家庭,提供過渡性住房和支援服務。項目同時會向入住居民提供社會服務,鼓勵居民積極參與活動,共建一個關愛、互助、共融的小社區,全面支援居民身心社靈需要。   「匠心園」提供1人至5人單位,月租由2,515元至6,005元,租金已包括地租、差餉和管理費。部分戶型現已額滿,現尚餘少量2人單位供甲類申請人(已輪候公屋不少於三年的人士/家庭)申請。此外,如有申請人退出或遷出,單位空缺將重新開放作公開申請,如有任何查詢可致電3960 4357。 
繼續閱讀
數碼同行計劃成果分享會
安老服務
褔利協會 「SmartConnect」數碼同行計劃成果分享會 總結項目成效 長青合作促進溝通共融
香港聖公會褔利協會獲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社創基金)撥款資助,於2021年10月啟動「SmartConnect」數碼同行計劃,為期27個月。此計劃旨在讓長者學習及應用資訊科技、提升其能力感和自信心;同時,計劃鼓勵年青人和長者共同運用數碼科技解決生活問題,促進長青之間理解和社區參與,推動跨代數碼共融。   計劃由四個元素構成,包括「數碼學堂」、「流動數碼教室」、「智慧城市歷『耆』」 和「共建.數碼生活提案」。計劃亦邀請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參與研究,分析計劃成效及服務發展方向。從數據資料,計劃參加者平均年齡約74歲。從前後測數據可見,計劃有效地提升長者對數碼科技掌控的信任感和能力感、更能顯著地提升其對使用資訊科技的態度和信心。透過長青合作,計劃更能有效地打破雙方對彼此的固有印象,大大促進代際溝通和共融。   計劃於12月12日舉行成果分享會,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總幹事劉冼靜儀致謝時表示:「計劃令長者體驗到資訊科技對日常生活所帶來既好處,加強長者使用資訊科技的動機,有助縮窄『數碼鴻溝』,推動跨代共融的和諧社會。」   社創基金專責小組主席李正儀博士太平紳士表示,項目從多方面幫助老友記善用數碼科技,社創基金樂見老友記和青年朋友在過程中有緊密溝通,雙方都獲益良多。她期望老友記運用數碼科技產品繼續得心應手,享受精彩樂齡生活;而青年朋友則取得寶貴經驗,有助相關事業發展,甚至得到啟發,成為社創生態一份子,攜手建立「長者友善」社會,讓更多老友記受惠。   計劃團隊於會上以「I.C.T.」總結計劃成效,包括 Intergeneration(共融)- 促進代際溝通,發揮所長增加了解,Connection(連結)- 推動長者與他人及社區的連結,Transformation(轉化)- 讓長者學以致用,以適應數碼生活,達至「數碼跨代共融」。    此具備實證基礎的服務模式為未來跨代數碼共融提供實質性的建議,包括:​   應針對年長人士的學習需要,採取特定的教學方法,例如持續的指導,以及反覆練習和強化的機會,使年長人士具備數碼解難能力和信心​ 內容上建議超越技術應用的層面,加強對流動裝置整體操作邏輯的講解,使長者明白數碼科技的基本運作原理​ 加強結構性的支援服務:重點關注長者在網上社交關係中的長期福祉與得益,以及其擔憂與焦慮​ 採取「培訓培訓師」方法,可加入同儕支持元素​ 加強的跨代共融的元素:透過與家庭以外的年輕人互動,使年長者掌握數位技能和知識促進相互理解和接受   團隊亦認為,服務應考慮提供足夠的跨代合作機會和平台,加強朋輩支援和社區聯繫、為長者提供持續的數碼科技培訓計劃,發揮自助助人的精神。   青年林穎康和長者錢繼德是計劃「共建.數碼生活提案」的參加者,他們在成果分享會上分享經驗和心得。穎康認為推行與長者共創的計劃讓他很有成功感:「當初覺得大多數長者較難接受新事物,尤其是資訊科技,這次活動讓我發現長者充滿求知欲,遇到不明白的事情都願意嘗試願意發問,讓我重新認識長者。幸好獲得錢伯伯的鼓勵和支持,讓我對推行計劃充滿信心。」   錢伯伯直言視一眾青年為「孫仔孫女」,並讚揚年輕人的教導很細心,雙方的關係亦師亦友,「以前總擔心自己會弄壞電話,以致不敢亂按動,現在使用智能手機心態嘗試放輕鬆,嘗試應用課堂所學處理緊急情況。」   有關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簡稱福利協會)於1966年成立,本著「個別關懷‧全面照顧」的服務格言和「轉化生命‧活出豐盛」的服務精神,一直為社會上不同年齡和階層人士提供多元化服務。現時福利協會擁有逾200個直屬服務單位及會員機構,分佈全港、澳門及廣州,構建了一個全面而緊密的服務網絡。作為聖公會的社服機構,福利協會秉承和平之子的角色,與教會、學校相互緊密配合,將愛與關懷帶給社群,並積極連絡社會各界,共同建設關懷社會。   有關社創基金 社創基金於2013年成立,由扶貧委員會轄下的社創基金專責小組監督運作,專責小組秘書處設於創新科技及工業局轄下的效率促進辦公室。社創基金為香港的社會創新發揮催化劑作用,期望透過推動社會創新及培育社會創業精神,協助紓緩本港的貧窮及社會孤立問題,促進共融,提升市民福祉,加強社會凝聚力,締造社會效益。
繼續閱讀

訂閱福利協會快訊

緊貼我們的服務動向,了解你的支持如何讓有需要人士轉化生命

*按「訂閱」後即代表閣下已同意本會之免責聲明及私隠政策

加入我們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