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資訊中心 最新消息

同心村過渡性房屋外貌
福利協會消息
「同心村」過渡性房屋 五大學合作追蹤研究 證促進居民身心健康 提升住屋安全感 重塑鄰里關係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福利協會)與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大學、嶺南大學、聖方濟各大學及新南威爾士大學合作進行「同心村過渡性房屋研究」,於 2022 年底及 2024 年初進行了兩階段的追蹤研究,追蹤了 110 位入住同心村約 4 個月及 22 個月的居民,了解他們入住前後的變化。研究證實過渡性房屋對居民身心健康、住屋安全感及社區連結三方面帶來正面影響,對未來香港房屋政策及社區服務發展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研究重點發現: 1. 改善身心健康 研究結果表明受訪者在入住同心村後生理健康有顯著提升,調查以 VR-12 量表評估受訪者健康狀況,發現搬入同心村一段時間後,受訪者的生理健康有所改善。而受訪者抑鬱和焦慮狀況亦得到改善:PHQ-2 和 GAD-2 量表用於篩查抑鬱和焦慮,結果顯示從 2022 年底到 2024 年年初,受訪者的抑鬱和焦慮症狀有所改善,抑鬱風險從 16.4%降至 14.5%,焦慮風險從 15.5%降至 11.8%。   2. 提升社交能力及社區參與度 受訪者對搬入同心村後,對社區服務/支援的滿意度持續上升;社交行為和社區參與度亦顯著提升。受訪者表示入住同心村後逐漸認識更多的鄰居,並在「遇到困難,我能找鄰居幫忙」和「與鄰居的關係很融洽」兩方面亦得到改善;對於參與社區活動的意願,由舊居時的 2.83 升至入住同心村後的 3.69,有顯著的提高。「認為經常參與社區活動很有意義」,由舊居時的 3.32 升至入住同心村後的 3.95;「願意為改善社區作出貢獻」,由舊居時的 3.47 升至入住同心村後的 3.9,進一步確認了受訪者對社區參與的積極態度。   在就業方面,在全職受聘者人數無變化的情況下,兼職受聘者的比例從 8.2%上升至 15.5%;失業(正尋找工作)人數從 19.1%下降至 10.9%。   社區之間關係 (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 舊居 現居 (T1 入住後) 現居 (T2 入住後) 認識不少鄰居 2.92 3.27 3.43 遇到困難,我能找鄰居幫忙 2.82 3.1 3.33 與鄰居的關係很融洽 3.35 3.6 3.68 與鄰居的交流頻率 (1=從不;4=經常) 2.59 2.84 3.47   對居住單位滿意度 (1=非常不滿意;5=非常滿意) 舊居 現居 (T1 入住後) 現居 (T2 入住後) 鄰里關係 3.23 3.72 3.93 社區服務/社區支援 2.81 3.98 4.13     3. 顯著減輕經濟負擔 增加住屋安全感 居民從舊居搬到同心村,單位租金和呎租明顯降低。舊居呎租中位數為 38 元,入住同心村後呎租中位數為 18.6 元。同心村呎租中位數是居民舊居呎租中位數的不足一半。租金佔入息比例也顯示下降趨勢,從舊居的租金入息比例中位數 43.1%,降至現居同心村租金入息比例中位數的 28.5%。這顯示入住後,居民居住成本明顯減低。入住同心村後,受訪者感受到租金的負擔有所減輕,對於租金負擔令居民有經濟壓力的感受,從搬入前的平均分 3.59 明顯下降到搬入後的 2.83。(註 : 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   研究結果顯示同心村提供了一個更穩定和安全的生活環境,提升了居民的整體生活質量。受訪者對於住房整體安全感的評價從搬入前的 3.14 提升到 T2 搬入後的 4.06。在適應新居所並對生活抱有期待的感受上,從搬入前的平均分 3.24 提升到 T2 搬入後的 4.06,數據顯示出住所穩定性有顯著改變。(註 : 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   參考以上調查結果,研究團隊提出以下建議: 1. 有效運用過渡性房屋、簡約公屋等公營房屋項目資源,確保符合資格的住戶能儘早獲配適切的房屋單位 ⚫ 為配合取締劣質劏房政策,政府可考慮安排受影響的合資格住戶優先入住過渡性房屋或簡約公屋,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 ⚫ 讓即將完結的過渡性房屋項目與其他還在營運的過渡性房屋或簡約公屋作協調,確保符合資格的住戶能有選擇地在搬出後平穩過渡至其他還在營運的過渡性房屋或簡約公屋。   2. 加入「八大康健指標」及設立社會服務團隊,並加強就業及醫療支援 ⚫ 在已落成及將落成的過渡性房屋和簡約公屋加入「八大康健指標」的概念及設立社會服務團隊,為不同年齡和健康狀況的居民提供多元化社會服務,賦權居民,加強他們的解難能力,以建立一個關愛共融互助的社區。 ⚫ 社會服務機構可針對成年人再就業提供培訓支援,並與專業職業培訓機構合作,為居民提供報讀培訓班的資助或優惠,以幫助有意求職的居民提升職業資格和技能,從而增加收入和增強抵抗風險的能力。 ⚫ 政府、項目營運機構及醫療團體可考慮在村內增設流動醫療車服務,包括流動牙科服務及流動中醫服務,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更便利的醫療服務。   研究詳情可參考此處 。   居民實證 入村蛻變 Lisa 曾長期蝸居在狹小劏房,惡劣的生活環境與長期得不到工作認同,讓她逐漸失去自信,陷入人生低谷。搬進同心村是她人生的轉捩點,不僅居住環境獲得改善,更重要的是她與許多友善的鄰居建立起真摯的友誼。在同心村,Lisa 感受到居民間的互助文化與人情溫暖。這股力量成為她嘗試突破自我的後盾,讓她鼓起勇氣尋找新工作。工作穩定後,Lisa 更加入村內義工隊,從最初靦腆地探訪獨居長者,到後來擔任大型活動的自信司儀。同心村的社區參與成為她人生轉折點,讓她找回自己的光芒,建立了豐富的社交網絡和社區歸屬感。   Connie 曾於劏房居住逾 15 年,期間數度被迫搬遷,並遭入室盜竊,時常感到不安。長期面對安全隱患,外出時需攜帶所有財物及重要文件,使她的睡眠質素大受影響及長期精神緊張。搬入同心村後,完善的保安服務大大提升了 Connie 的安全感,擺脫過去的恐懼,改善身心健康。以往潮濕幽暗的居住環境導致她的牙周病和哮喘等情況頻繁發作,現在症狀已得到舒緩,緊密的鄰里關係亦讓她倍感安心。曾有一次生病時,街坊察覺後主動探望並為她煲粥,讓她感到溫暖。Connie現在是同心村的兼職清潔員,致力改善公共環境衛生,增添收入的同時也讓生活更有意義。對她而言,同心村不僅是一個安身之所,更是重拾希望與機會的新起點。   「八大康健指標」簡介 同心村引入首個八大康健指標,針對住戶日常生活的八個方面,包括健康、情緒、社交、就業、理財、環保、科技和靈性等,在身、心、靈方面都能得到照顧,並按指標提供服務,鼓勵他們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建立自信,裝備他們建立健康正面思維及信心,以應對未來的挑戰。同心村亦聯同大專院校合作,向居民進行問卷調查,收集居民對多元發展的需要,從而提供合適的課程及服務。   社交:協助居民了解社交的重要性,有動力學習如何改善或維持自己的社交健康。通過積極參與社交網絡並與他人建立聯繫,培養歸屬感和連結感。 科技:透過推廣資訊科技便利生活,提升居民與社區的聯繫,增添生活意義,同時裝備網絡安全意識,避免墮入網絡陷阱。 健康:提升居民對照顧自己身體健康的意識,同時會有動力學習如何改善或保持自己的身體健康。透過健康的生活習慣,如均衡飲食、做運動或足夠睡眠,令自己的身體感覺良好。 情緒:提升居民對照顧自己的情緒健康的重要性,有動力去學習如何改善或維持自己的情緒健康,透過自我調節,對自己的情緒狀態感到滿意。 靈性:提升居民對心靈、生命意義和個人價值(身份感、滿意感)的自我認識(反思、覺察)和正面理解,建立人生目標和方向感。 環保:協助居民了解地球資源有限,善用資源(3R-減用、重用、回收),推廣及建立環保生活模式,以達至可持續發展。 理財:透過裝備理財知識(例如設定短期和長期的理財目標),協助居民學習財務管理,對自己的財務狀況感到安全。 就業:協助居民從工作(有薪、義工、家庭照顧者)或追求興趣/愛好中發展知識、技能和潛能,獲得個人成就感,保持健康的工作與生活平衡。
詳細內容
社工周詠禧與青少年於棋盤上歷奇
青少年服務
建立棋舖助青少年尋自我 福利協會社工獲新秀社工獎
香港聖公會馬鞍山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的同工周詠禧於香港社會工作人員協會主辦之2012年「第二十一屆優秀社工選舉」中榮獲「新秀社工」獎項。周詠禧大學畢業後加入協會,為青少年提供輔導服務,因受青少年啟發而萌生利用Board Game(桌上遊戲)作成長工具的想法,繼而與他的同工及一班青少年開展「棋舖」計劃。獎項不但讓棋舖團隊的努力獲得認同,同時亦為棋舖提供了推廣的平台,讓更多人認識並了解Board Game的輔導功能。    建立棋舖的過程中,青年人的力量讓周詠禧印象深刻。由命名以至推廣,他們均積極參與,更發揮了無限創意,其中帶給他不少啟發。另外,不同社工的實踐經驗令他們發掘了Board Game於青少年輔導以外更多的可能性,例如有同工以Board Game作為家庭輔導工具後,發現「妙語說書人」有助家庭成員之間相互溝通、表達感受,從而建立關係、拉近距離。同工的實踐讓他體會到不同界別的社工能夠透過自身經驗,將Board Game融入不同範疇的服務中。    周詠禧表示,雖然現今社會充斥著林林總總的科技玩意,但電子世界始終不能蓋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流,因為年青人都喜歡玩、喜歡互動。他謂曾有學生表示於電腦遊戲當中,即使勝出了也只有虛擬角色會受到讚賞,但玩Board Game則能與真人交流接觸,即時得到面對面的回應。亦有家長義工的經驗令周詠禧更確信Board Game能改變本地普遍家庭的相處模式:「成年人打麻將,小朋友則玩電子遊戲機」所帶來的隔膜。那位義工的丈夫在家中是位嚴父,與就讀高小的孩子關係較疏離,但自她與家人接觸Board Game後,丈夫與孩子能於遊戲中建立平等的關係,如朋友般相處融洽和諧。   獎項並未令周詠禧與他的棋舖團隊停下腳步,他們還有滿籃子的計劃和理想,最終的目標是希望向更多人推廣Board Game作為聯繫人與人並鞏固關係的工具這理念。其中棋舖計劃於4月4日舉辦為期六天的「第一屆馬鞍山Board Game節」,而中心會繼續擔當資源連結者的角色,提供空間及各種棋類,推動更多人參與。周詠禧亦會與同工進行研究,結合同工的實踐經驗,並參照外國有關教育、心理學及社會工作的經驗,期望將Board Game變成本土文化。另外他的工作小組亦會繼續到各大專院校舉辦工作坊,包括浸會大學、城市大學、理工大學、樹仁大學及明愛專上學院等,向就讀社工系的學生推廣棋舖「Board GameX社會工作」的理念,並讓學生更了解社工的工作流程。他深信,即使一百人當中只有一人嘗試於社會服務中以Board Game作為工具,經年累月,棋舖的理念將一步一步向前推進。
繼續閱讀
員工身心靈健康狀況研究發佈會暨經驗分享會
復康服務
發展關懷文化 助員工減壓 | 康恩園
福利協會屬下康恩園為促進全人關顧文化發展及強化員工身心靈健康與工作效能之正向關係,自2006年起與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合作,進行了一項追蹤式問卷調查,以了解員工的身心靈健康狀況。康恩園及健康教研中心於2012年1月12日,假溫莎公爵社會服務大廈舉行研究發佈會暨經驗分享會,在場人士積極交流經驗,反應熱烈。   建立關顧文化 有利同工身心靈健康 發佈會吸引了商界、社會福利界及學界人士參與,參加者均讚揚是次活動理論實用兼備,有助日後推動員工身心靈健康發展,提昇企業機構的健康。會上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副總監吳兆文助理教授分享是次研究內容。   吳兆文博士表示,研究結果反映出,關注員工的身心靈狀況,推動機構的理念及價值觀,並實踐員工日常靈性體驗活動,均有助減低同工對工作的倦怠感,而靈性層面的員工活動體驗更有助營造和諧、關顧的工作環境,建立內外一致的全人身心靈健康關顧文化,使團隊發揮最大的力量,克服工作上的難題及挑戰。   身、心、靈體驗 康恩園總經理歐陽素華女士則分享關懷同工之實踐經驗,並且帶領參加者運用呼吸等覺知練習感受此時此刻,進入安靜心境,學習鬆弛減壓等的方法。音樂治療師譚筱華女士及藝術治療師陳詠儀女士則透過歌唱、想像冥想及繪畫等方式,讓參加者一同體驗如何創造個人空間,釋放負面情緒,促進個人之身心靈健康。   歐陽素華女士於會上分享道,人力資源是各企業的一項重要資產,員工身心靈狀況對機構企業各方面皆會帶來莫大影響。因此,建立全人關懷文化,協助僱主及員工紓緩壓力,發展身心靈平衡,亦是社會服務界與各類型企業需要關注及發展的重要一環。康恩園自2006年起推行「員工心靈綠洲」計劃,為員工安排提昇身心靈健康之活動,建立正向思維,包括成立心靈關顧部,定期舉行身心鬆弛工作坊及推行全民太極等,並加強員工的使命感,減低員工壓力,成效令人鼓舞。
繼續閱讀
長者進行「靜嚼」練習
安老服務
踢走抑鬱情緒 長者活出自在晚年 | 聖公會樂民郭鳳軒綜合服務中心
福利協會屬下樂民郭鳳軒綜合服務中心及輔導服務處兩單位合作,於2011年9至12月期間為長者舉辦兩期「活得自在」情緒處理小組,由臨床心理學家及社工以靜觀認知治療,並配合伸展運動、察覺呼吸、靜嚼等內容,協助共17位有抑鬱傾向之長者面對晚年不同方面的「失去」,踢走負面思想,建立正向人生觀。   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過去三十年,香港長者自殺率一直是按年齡組別分佈比率最高的組群。協會自2005年開始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贊助,推行「百靈鳥」長者生命教育計劃,從預防、支援及治療三個介入面,讓長者及社會人士認識晚年精神健康的重要性,鼓勵社區人士關懷長者,並識別受情緒困擾的長者以及早提供支援。   為了讓長者學懂放下執著,走出抑鬱低谷,「活得自在」小組以靜觀認知治療為基礎,透過圖片、情境分享及經驗學習,協助長者將專注力轉移到當下活動中,擴闊思維,冀能有更多空間處理問題。另外,長者亦獲發盆栽於家中種植,從植物的成長過程中反思生命的變化,學會積極面對生死。   小組成效顯著,比對兩個小組的長者參加活動前後於「老人抑鬱短量表」及「自動化思考問卷」的得分,結果顯示分別有94%及85%參加者的分數有明顯改善;參與者的整體滿意度達100%,對小組更有不少正面評價,例如有長者表示練習伸展運動及察覺呼吸能紓緩情緒,讓她回復生活的動力;亦有長者認為盆栽為家中增添生氣,而栽種時專注力得以集中,負面思想亦減少出現。   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 —「百靈鳥」長者生命教育計劃於協會轄下共10間長者綜合服務中心及長者鄰舍中心推行,歡迎聯絡所屬地區之中心或致電2333 1854查詢詳情,與長者一同尋找生命中各樣美好的體驗。
繼續閱讀

訂閱福利協會快訊

緊貼我們的服務動向,了解你的支持如何讓有需要人士轉化生命

*按「訂閱」後即代表閣下已同意本會之免責聲明及私隠政策

加入我們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