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資訊中心 最新消息

同心村過渡性房屋外貌
福利協會消息
「同心村」過渡性房屋 五大學合作追蹤研究 證促進居民身心健康 提升住屋安全感 重塑鄰里關係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福利協會)與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大學、嶺南大學、聖方濟各大學及新南威爾士大學合作進行「同心村過渡性房屋研究」,於 2022 年底及 2024 年初進行了兩階段的追蹤研究,追蹤了 110 位入住同心村約 4 個月及 22 個月的居民,了解他們入住前後的變化。研究證實過渡性房屋對居民身心健康、住屋安全感及社區連結三方面帶來正面影響,對未來香港房屋政策及社區服務發展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研究重點發現: 1. 改善身心健康 研究結果表明受訪者在入住同心村後生理健康有顯著提升,調查以 VR-12 量表評估受訪者健康狀況,發現搬入同心村一段時間後,受訪者的生理健康有所改善。而受訪者抑鬱和焦慮狀況亦得到改善:PHQ-2 和 GAD-2 量表用於篩查抑鬱和焦慮,結果顯示從 2022 年底到 2024 年年初,受訪者的抑鬱和焦慮症狀有所改善,抑鬱風險從 16.4%降至 14.5%,焦慮風險從 15.5%降至 11.8%。   2. 提升社交能力及社區參與度 受訪者對搬入同心村後,對社區服務/支援的滿意度持續上升;社交行為和社區參與度亦顯著提升。受訪者表示入住同心村後逐漸認識更多的鄰居,並在「遇到困難,我能找鄰居幫忙」和「與鄰居的關係很融洽」兩方面亦得到改善;對於參與社區活動的意願,由舊居時的 2.83 升至入住同心村後的 3.69,有顯著的提高。「認為經常參與社區活動很有意義」,由舊居時的 3.32 升至入住同心村後的 3.95;「願意為改善社區作出貢獻」,由舊居時的 3.47 升至入住同心村後的 3.9,進一步確認了受訪者對社區參與的積極態度。   在就業方面,在全職受聘者人數無變化的情況下,兼職受聘者的比例從 8.2%上升至 15.5%;失業(正尋找工作)人數從 19.1%下降至 10.9%。   社區之間關係 (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 舊居 現居 (T1 入住後) 現居 (T2 入住後) 認識不少鄰居 2.92 3.27 3.43 遇到困難,我能找鄰居幫忙 2.82 3.1 3.33 與鄰居的關係很融洽 3.35 3.6 3.68 與鄰居的交流頻率 (1=從不;4=經常) 2.59 2.84 3.47   對居住單位滿意度 (1=非常不滿意;5=非常滿意) 舊居 現居 (T1 入住後) 現居 (T2 入住後) 鄰里關係 3.23 3.72 3.93 社區服務/社區支援 2.81 3.98 4.13     3. 顯著減輕經濟負擔 增加住屋安全感 居民從舊居搬到同心村,單位租金和呎租明顯降低。舊居呎租中位數為 38 元,入住同心村後呎租中位數為 18.6 元。同心村呎租中位數是居民舊居呎租中位數的不足一半。租金佔入息比例也顯示下降趨勢,從舊居的租金入息比例中位數 43.1%,降至現居同心村租金入息比例中位數的 28.5%。這顯示入住後,居民居住成本明顯減低。入住同心村後,受訪者感受到租金的負擔有所減輕,對於租金負擔令居民有經濟壓力的感受,從搬入前的平均分 3.59 明顯下降到搬入後的 2.83。(註 : 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   研究結果顯示同心村提供了一個更穩定和安全的生活環境,提升了居民的整體生活質量。受訪者對於住房整體安全感的評價從搬入前的 3.14 提升到 T2 搬入後的 4.06。在適應新居所並對生活抱有期待的感受上,從搬入前的平均分 3.24 提升到 T2 搬入後的 4.06,數據顯示出住所穩定性有顯著改變。(註 : 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   參考以上調查結果,研究團隊提出以下建議: 1. 有效運用過渡性房屋、簡約公屋等公營房屋項目資源,確保符合資格的住戶能儘早獲配適切的房屋單位 ⚫ 為配合取締劣質劏房政策,政府可考慮安排受影響的合資格住戶優先入住過渡性房屋或簡約公屋,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 ⚫ 讓即將完結的過渡性房屋項目與其他還在營運的過渡性房屋或簡約公屋作協調,確保符合資格的住戶能有選擇地在搬出後平穩過渡至其他還在營運的過渡性房屋或簡約公屋。   2. 加入「八大康健指標」及設立社會服務團隊,並加強就業及醫療支援 ⚫ 在已落成及將落成的過渡性房屋和簡約公屋加入「八大康健指標」的概念及設立社會服務團隊,為不同年齡和健康狀況的居民提供多元化社會服務,賦權居民,加強他們的解難能力,以建立一個關愛共融互助的社區。 ⚫ 社會服務機構可針對成年人再就業提供培訓支援,並與專業職業培訓機構合作,為居民提供報讀培訓班的資助或優惠,以幫助有意求職的居民提升職業資格和技能,從而增加收入和增強抵抗風險的能力。 ⚫ 政府、項目營運機構及醫療團體可考慮在村內增設流動醫療車服務,包括流動牙科服務及流動中醫服務,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更便利的醫療服務。   研究詳情可參考此處 。   居民實證 入村蛻變 Lisa 曾長期蝸居在狹小劏房,惡劣的生活環境與長期得不到工作認同,讓她逐漸失去自信,陷入人生低谷。搬進同心村是她人生的轉捩點,不僅居住環境獲得改善,更重要的是她與許多友善的鄰居建立起真摯的友誼。在同心村,Lisa 感受到居民間的互助文化與人情溫暖。這股力量成為她嘗試突破自我的後盾,讓她鼓起勇氣尋找新工作。工作穩定後,Lisa 更加入村內義工隊,從最初靦腆地探訪獨居長者,到後來擔任大型活動的自信司儀。同心村的社區參與成為她人生轉折點,讓她找回自己的光芒,建立了豐富的社交網絡和社區歸屬感。   Connie 曾於劏房居住逾 15 年,期間數度被迫搬遷,並遭入室盜竊,時常感到不安。長期面對安全隱患,外出時需攜帶所有財物及重要文件,使她的睡眠質素大受影響及長期精神緊張。搬入同心村後,完善的保安服務大大提升了 Connie 的安全感,擺脫過去的恐懼,改善身心健康。以往潮濕幽暗的居住環境導致她的牙周病和哮喘等情況頻繁發作,現在症狀已得到舒緩,緊密的鄰里關係亦讓她倍感安心。曾有一次生病時,街坊察覺後主動探望並為她煲粥,讓她感到溫暖。Connie現在是同心村的兼職清潔員,致力改善公共環境衛生,增添收入的同時也讓生活更有意義。對她而言,同心村不僅是一個安身之所,更是重拾希望與機會的新起點。   「八大康健指標」簡介 同心村引入首個八大康健指標,針對住戶日常生活的八個方面,包括健康、情緒、社交、就業、理財、環保、科技和靈性等,在身、心、靈方面都能得到照顧,並按指標提供服務,鼓勵他們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建立自信,裝備他們建立健康正面思維及信心,以應對未來的挑戰。同心村亦聯同大專院校合作,向居民進行問卷調查,收集居民對多元發展的需要,從而提供合適的課程及服務。   社交:協助居民了解社交的重要性,有動力學習如何改善或維持自己的社交健康。通過積極參與社交網絡並與他人建立聯繫,培養歸屬感和連結感。 科技:透過推廣資訊科技便利生活,提升居民與社區的聯繫,增添生活意義,同時裝備網絡安全意識,避免墮入網絡陷阱。 健康:提升居民對照顧自己身體健康的意識,同時會有動力學習如何改善或保持自己的身體健康。透過健康的生活習慣,如均衡飲食、做運動或足夠睡眠,令自己的身體感覺良好。 情緒:提升居民對照顧自己的情緒健康的重要性,有動力去學習如何改善或維持自己的情緒健康,透過自我調節,對自己的情緒狀態感到滿意。 靈性:提升居民對心靈、生命意義和個人價值(身份感、滿意感)的自我認識(反思、覺察)和正面理解,建立人生目標和方向感。 環保:協助居民了解地球資源有限,善用資源(3R-減用、重用、回收),推廣及建立環保生活模式,以達至可持續發展。 理財:透過裝備理財知識(例如設定短期和長期的理財目標),協助居民學習財務管理,對自己的財務狀況感到安全。 就業:協助居民從工作(有薪、義工、家庭照顧者)或追求興趣/愛好中發展知識、技能和潛能,獲得個人成就感,保持健康的工作與生活平衡。
詳細內容
「躍變‧龍城」九龍城主題步行徑啟動禮
九龍城主題步行徑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 及 市區更新基金 聯合主辦「躍變‧龍城」九龍城主題步行徑啟動禮圓滿舉行
福利協會營運  市區更新基金撥款  5個不同特色路段 全港最長、獲批金額最高、營運年期最長步行徑正式啟動 ******************************** 香港聖公會扎根香港逾170年,自120多年前已一直對九龍城區充滿承擔,在區內興建聖堂、興辦學校、提供社會福利。作為聖公會的服務機構,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下稱「福利協會」)十分榮幸獲「市區更新基金」撥款,設計及營運九龍城主題步行徑,透過連結區內居民及各持份者,促進區內歷史文物保育、藝術文化推廣等多方面的發展,希望在區內面對重建、鐵路落成等重大城市面貌變遷之際,仍能保留社區人情。   九龍城步行徑長6.5公里、分為5個不同特色路段,是全港最長主題步行徑。福利協會今年9月獲市區更新基金撥款近8,000萬港元,由明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期間,營運九龍城主題步行徑共6年;以撥款金額及營運年期計,是市區更新基金已批項目與及全港同類項目之最。福利協會在首兩年將率先完成第三個路段「社區藝術,牛與十三」,並會在首4年內完成所有路段。   為了與全港市民分享這份喜悅,福利協會與市區更新基金今日(27日)下午假香港聖公會聖三一座堂舉行啟動禮,主禮嘉賓包括發展局黃偉綸局長、市區更新基金董事會倪錫欽主席、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董事會主席李國棟醫生、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董事會義務秘書管浩鳴法政牧師、九龍城區議會潘國華主席、香港聖公會東九龍教區郭志丕主教、九龍城民政事務蘇銥靜助理專員、市區更新基金董事會劉詩韻董事,與及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總幹事李正儀博士,場面盛大熱鬧。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董事會義務秘書管浩鳴法政牧師在歡迎辭中,概述聖公會在九龍城區的工作、申辦「步行徑」目的,並感謝區內不同持份者的參與及支持:「步行徑內不少路段都見証著不同文化在區內發展的足跡,我們一起參與其中,實深具意義。要完成這個目標,單靠福利協會及市區更新基金並不足夠,地區組織及人士尤其是區議會、民政處的支持及參與同樣重要,在此讓我多謝這個項目的所有同行者,因為只要大家同心同德,一同努力建設,就可讓步行徑的精神 — 『躍變龍城,人情永留』 — 在九龍城得以推廣。」   市區更新基金董事會倪錫欽主席致辭時指,機構一直致力推動市區更新範圍內的文物保育及地區活化的理念,而且對步行徑充滿期待:「希望能透過步行徑沿線設施,為九龍城、土瓜灣及紅磡注入新活力,推廣鄰近社區的獨特之處,串連和組織九龍城區內豐富的歷史文化建築和設施,以及公共活動空間供市民享用 。我們亦希望通過發展主題步行徑,從而提升地區的獨特性,並傳承至區內年輕一代及不同社羣,通過協作互動,由下而上,成功地達致地區活化的目的。」   九龍城區議會潘國華主席致辭時表示:「作為九龍城區的重要持份者,區議會支持並會參與步行徑項目,未來會在多方面與福利協會一同探討合作的可能性。社區藝術發展及文化保育是九龍城區議會的重點工作之一,區議會計劃在政府建築物牆身、天橋樓梯、隧道牆壁進行美化工作,當中不少是在步行徑的路段之內,相信區議會的努力會與步行徑的工作產生協同效應,令大家相得益彰,從而做到藝術文化推廣、活化社區、保留社區人情等多個目標。」   在典禮儀式中,主禮嘉賓分別將「路段為本」、「跨界合作」、「優化空間」、「文藝保育」、「人情永留」、「承傳歷史」、「科技應用」及「活動連結」合共8個步行徑項目的重要元素的圖案及字樣,貼在印有整條步行徑圖像的背幕,帶出項目的特色,最後由發展局黃偉綸局長將「躍變龍城」放在背幕,象徵政府的支持。   之後,所有主禮嘉賓與場內的參加者一同以踏步形式,為背幕的人形公仔加油和注入力量,令人形公仔同步由左至右,走完整條步行徑,喻意大家一起「躍變龍城」,並代表步行徑項目正式啟動。   福利協會也簡介了整個項目的4大目標、5個重點推展策略、53個參與的地區組織及人士,與及「躍動Hub」、公共傢俬、「躍龍部隊」、跨專業團隊合作等項目重要特色(詳見附件),並在典禮完成後邀請參加者品嚐潮式餅、泰式糕點、豆腐花、豆漿等區內特色食物。
繼續閱讀
同工為青少年的生命歷程送上無限愛心
青少年服務
以愛觸動生命 結出生命教育的果子 「『愛.觸動生命』計劃成果展暨才藝表演」圓滿舉行
承蒙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下稱華永會)贊助,福利協會於2016年9月起開展「愛.觸動生命」計劃,透過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與專業理論及實踐,於中、小學及社區推行生命教育活動,協助青少年建立正向人生觀,提升抗逆力,活出正面豐盛的人生。計劃推行至今接近尾聲,福利協會與華永會於11月26日假西九龍中心合辦「『愛.觸動生命』計劃成果展暨才藝表演」,與公眾分享及總結多個月來的成果。   活動邀得華永會外部事務委員會主席蘇振顯博士及福利協會助理總幹事黃羨琰女士擔任主禮嘉賓,連同表演嘉賓—藝人張彥博以及花式跳繩世界冠軍周永樂一同主持啟動儀式。福利協會助理總幹事黃羨琰女士在歡迎詞中,感謝華永會以及各伙伴的支持和參與,並表示福利協會願意在生命教育這項任重道遠的工作上多走一步,「為青年人建立心靈上的安全網,在家庭上建立更親密的關係,在學校裡建立更關愛的文化」,以愛為生命帶來轉變和轉化;華永會外部事務委員會主席蘇振顯博士致辭時指,希望計劃參加者及蒞臨參觀成果展的公眾能透過是次活動明白生命的意義,學會珍惜生命及關愛身邊的人。   藝人張彥博分享追夢路上的挫折,幸得家人支持,令自己重新振作,亦會提醒自己要欣賞自己付出的努力,給予自己堅持下去的力量。他又自彈自唱由他親自創作的歌曲「堅持」以及「陪著你走」,勉勵青少年遇到逆境要積極面對;另一位表演嘉賓周永樂與其隊友表演花式跳繩,他認為只要找到自己的興趣,做到自己喜歡做的事,便是最佳的減壓方法。   活動上亦有跳舞、live band、唱歌等表演及微電影播放,而場內展區除展出Snap for Life!攝影比賽及Draw for Life!插畫比賽的獲獎作品外,更設有不同類型的攤位,包括:生命故事館、隨寫隨影、與眾同「畫」、五常傳說,以互動有趣的方式向公眾推廣珍愛生命的訊息。 ------------------------------------------------------------------------------------ 關於「愛.觸動生命」計劃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與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合辦「愛‧觸動生命」計劃,透過一系列多元化的活動,在54間中、小學及社區推廣生命教育,讓青少年建立積極的人生觀,學懂面對逆境。福利協會亦因應學生的需要編輯了《愛‧觸動生命教育教材》,並於24間小學舉辦「生命說故事系列」活動,在校內設立生命圖書閣,讓學生從繪本中學習不同的人生哲理及正面的價值觀,同時為家長開辦「故事姨姨」訓練活動。其他活動包括生命教育節、插畫比賽、攝影比賽以及「同心‧與青年同行」生命教育研討會等。
繼續閱讀
嘉賓大合照
安老服務
「愛生命.傳因您」 黃大仙長者綜合服務中心推動社區關注長者自殺危機
香港聖公會黃大仙長者綜合服務中心蒙社會福利署黃大仙及西貢區策劃及   統籌小組資助,於2017年9月至12月期間,聯同黃大仙區的長者中心,包括:九龍城浸信會長者鄰舍中心、嗇色園主辦可頤耆英鄰舍中心、明愛東頭長者中心、循理會竹園耆樂會所合作推行「『愛生命.傳因您』關懷長者服務計劃」,透過社區教育講座,提高區內市民關注長者自殺問題,了解長者精神健康,及早識別有情緒抑鬱或有自殺念頭的長者,轉介服務及早介入。   根據統計資料,2016年全港自殺人數高達954人,當中366位為60歲或以上長者,約佔整體自殺個案的四成,為各年齡組別中自殺率最高的組群,平均每日便有一位長者自殺身亡。由2015年至今,黃大仙區每年平均約有30位長者因自殺身亡,佔全港長者自殺人數約一成。   黃大仙長者綜合服務中心於2017年11月17日假東頭社區會堂舉行「『愛生命.傳因您』關懷長者服務計劃-關注長者自殺講座暨分享會」,邀請生命熱線程序策劃經理梁永棠先生主講專題:「長者自殺現狀及應對技巧」,分析香港長者自殺的現況,講解如何及早識別自殺危機長者,教授應對的方法及技巧。此外,又安排兩位社工介紹現行為高危長者提供的服務,分別為香港聖公會黃大仙長者綜合服務中心及香港聖公會竹園馬田法政牧師長者綜合服務中心的社會工作員介紹「隱蔽長者」服務以及「長者支援服務隊」,加強參加者對服務的掌握,以便能為高危長者伸出及時的援手,助他們從陰霾步向晴天。   分享會當天有逾200位不同的社區人士蒞臨參與,包括三位主禮嘉賓蒞臨致辭,分別為福利協會助理總幹事岑家雄先生、黃大仙區議會主席李德康太平紳士、社會福利署黃大仙及西貢區助理福利專員林婉婷女士、區議員、物業管理公司代表、互助委員會委員、義工、各長者中心會員、家庭傭工等,一同關注黃大仙區內事務。   另外,計劃亦製作了保安員培訓教材資訊光碟,內容為識別長者自殺的危機、隱蔽長者、保安員角色以及社區資源介紹,藉此提高保安員或相關人士對危機高危長者的警覺性,及早作出介入及施以援手,達致鼓勵愛惜生命,共建有愛的社區;各參與計劃的長者中心又聯繫地區物業管理公司,安排多場保安員培訓,並派發社區資訊咭及單張予樓座保安員,方便他們識別高危長者時,可即時查閱資訊作出適當回應。計劃更分別於2017年9月8日及12月1日分別提供前線同工培訓及專業同工培訓,加強不同職級同工對「預防長者自殺」的警覺性,以及應對方法和技巧。
繼續閱讀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及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總監黃加慶醫生到訪聖公會護養院
安老服務
陳肇始局長到訪聖公會護養院 視察院舍防疫注射計劃推行
福利協會一直致力於長者護養服務,協會旗下位於黃大仙的聖公會護養院今日(14日)十分榮幸,得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及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總監黃加慶醫生到訪,視察護養院推行院舍防疫注射計劃,以及協會醫生為護養院院友接種13價肺炎球菌結合疫苗的情況。   到訪期間,陳肇始局長等一眾嘉賓還關心一班老友記的健康,呼籲大家接種疫苗,並由福利協會助理總幹事、護養院院長何嬋妃女士介紹下巡視院舍,了解院友的活動。   「院舍疫苗注射計劃2017/18」已於10月25日展開,安老或殘疾人士院舍院友、職員及於指定的智障人士服務機構接受服務的智障人士,均可免費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凡居住在安老院舍及65歲或以上居住在殘疾人士院舍的院友,均可獲安排免費接種一劑13價肺炎球菌結合疫苗及一劑23價肺炎球菌多醣疫苗。詳情可瀏覽衞生防護中心的相關網頁:http://www.chp.gov.hk/tc/view_content/21657.html。   香港聖公會護養院在1998年成立,提供280個宿位。院舍秉承福利協會「個別關懷,全面照顧」的宗旨,為體弱和需要高程度護理的長者,提供起居、醫療、靈性等全面而優質的照顧,詳情可致電2325 5330查詢。
繼續閱讀
東涌綜合服務 同行二十周年慶典大合照
家庭及綜合服務
東涌綜合服務 同行二十周年慶典
福利協會及我們的同工一直為社會及廣大市民扮演同行者的角色,而成立二十周年的香港聖公會東涌綜合服務,更加與東涌這個新市鎮及裡面的家庭,一起同行一起成長。今天(11日)上午11時假東涌富東邨富東室外圓形廣場的「同行二十周年慶典」,就慶祝中心20歲生日快樂。   福利協會總幹事李正儀博士致歡迎辭時,憶述中心成立之初的種種深刻回憶,包括聖公會教省主教長鄺保羅大主教在中秋節,和同工向市民派月餅,一同慶祝節日;為市民築起巨大聖誕樹歡度聖誕節等等。她盛讚東涌綜合服務以家庭出發,提供一站式綜合及多元服務,隨著社區出現新需要,相信同工可以繼續深化及增加新服務回應。   東涌綜合服務以「資產為本社區發展」模式提供服務,深信社區有足夠資源解決市民需要,而「一站式服務」、「以家為本」、「家校社區」及「資產為本」正是這個模式的4大支柱。   慶典期間,大會安排了話劇、live band、兒童魔術、Acapella(無陪奏合唱)等多個表演,藉此介紹中心的服務、發展點滴及說明4大支柱的理念。最令人感動的地方,是大會找到中心第一個家庭會員黃倩清女士做分享。此外,中心的童軍服務還列隊向我們的「耆樂童軍」、今年已經100歲的林鸞英婆婆致敬呢﹗
繼續閱讀
香港聖公會將軍澳安老服務大樓十五周年慶祝活動大合照
安老服務
將軍飛躍十五載 友善社區跑喜來 | 聖公會將軍澳安老服務大樓
2002年3月是香港聖公會將軍澳安老服務大樓投入服務的大日子,而11月4日舉行的十五周年慶祝活動,正正標誌服務大樓致力為將軍澳及西貢長者提供一站式綜合服務,15年來所作的種種貢獻及努力。   慶祝活動在11月4日下午2時30分,假香港聖公會將軍澳安老服務大樓遇恩園舉行。大會邀請了社會福利署黃大仙及西貢區福利專員呂少英女士、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總幹事李正儀博士,以及前港姐、慧妍雅集2017至18年度會員拓展理事唐麗球小姐擔任主禮嘉賓,令活動生色不少。   今次活動主題之一是「跑喜來」,所以大會特別安排名為「跑喜樂」的遊戲作為重頭戲:由嘉賓與長者組成隊伍,再分成「樂融組」及「公開組」,以野外定向形式挑戰設置在大樓內外的15個挑戰站,希望在遊戲過程中,加深大家對大樓服務及長者友善社區的認識。   在啟步禮上,一眾參賽隊伍聽到主禮嘉賓鳴放氣笛後,就即時出發挑戰不同check point,包括:在認知障礙治療中加入音樂元素的「活鈴活現」;呈現各種社區懷舊元素、同時結合射擊遊戲於一身的「慧眼看社區」;挑戰大家節奏感的非洲鼓遊戲「十五共樂同慶賀」等等。   玩完遊戲後,一班主禮嘉賓在終點處向參加者頒發獎牌,之後由福利協會總幹事李正儀博士上台致謝辭及致送紀念品,同場還有香港聖公會何明華會督中學嘅學生基督徒團契音樂表演,為活動畫上圓滿句號。
繼續閱讀

訂閱福利協會快訊

緊貼我們的服務動向,了解你的支持如何讓有需要人士轉化生命

*按「訂閱」後即代表閣下已同意本會之免責聲明及私隠政策

加入我們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