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資訊中心 最新消息

同心村過渡性房屋外貌
福利協會消息
「同心村」過渡性房屋 五大學合作追蹤研究 證促進居民身心健康 提升住屋安全感 重塑鄰里關係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福利協會)與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大學、嶺南大學、聖方濟各大學及新南威爾士大學合作進行「同心村過渡性房屋研究」,於 2022 年底及 2024 年初進行了兩階段的追蹤研究,追蹤了 110 位入住同心村約 4 個月及 22 個月的居民,了解他們入住前後的變化。研究證實過渡性房屋對居民身心健康、住屋安全感及社區連結三方面帶來正面影響,對未來香港房屋政策及社區服務發展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研究重點發現: 1. 改善身心健康 研究結果表明受訪者在入住同心村後生理健康有顯著提升,調查以 VR-12 量表評估受訪者健康狀況,發現搬入同心村一段時間後,受訪者的生理健康有所改善。而受訪者抑鬱和焦慮狀況亦得到改善:PHQ-2 和 GAD-2 量表用於篩查抑鬱和焦慮,結果顯示從 2022 年底到 2024 年年初,受訪者的抑鬱和焦慮症狀有所改善,抑鬱風險從 16.4%降至 14.5%,焦慮風險從 15.5%降至 11.8%。   2. 提升社交能力及社區參與度 受訪者對搬入同心村後,對社區服務/支援的滿意度持續上升;社交行為和社區參與度亦顯著提升。受訪者表示入住同心村後逐漸認識更多的鄰居,並在「遇到困難,我能找鄰居幫忙」和「與鄰居的關係很融洽」兩方面亦得到改善;對於參與社區活動的意願,由舊居時的 2.83 升至入住同心村後的 3.69,有顯著的提高。「認為經常參與社區活動很有意義」,由舊居時的 3.32 升至入住同心村後的 3.95;「願意為改善社區作出貢獻」,由舊居時的 3.47 升至入住同心村後的 3.9,進一步確認了受訪者對社區參與的積極態度。   在就業方面,在全職受聘者人數無變化的情況下,兼職受聘者的比例從 8.2%上升至 15.5%;失業(正尋找工作)人數從 19.1%下降至 10.9%。   社區之間關係 (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 舊居 現居 (T1 入住後) 現居 (T2 入住後) 認識不少鄰居 2.92 3.27 3.43 遇到困難,我能找鄰居幫忙 2.82 3.1 3.33 與鄰居的關係很融洽 3.35 3.6 3.68 與鄰居的交流頻率 (1=從不;4=經常) 2.59 2.84 3.47   對居住單位滿意度 (1=非常不滿意;5=非常滿意) 舊居 現居 (T1 入住後) 現居 (T2 入住後) 鄰里關係 3.23 3.72 3.93 社區服務/社區支援 2.81 3.98 4.13     3. 顯著減輕經濟負擔 增加住屋安全感 居民從舊居搬到同心村,單位租金和呎租明顯降低。舊居呎租中位數為 38 元,入住同心村後呎租中位數為 18.6 元。同心村呎租中位數是居民舊居呎租中位數的不足一半。租金佔入息比例也顯示下降趨勢,從舊居的租金入息比例中位數 43.1%,降至現居同心村租金入息比例中位數的 28.5%。這顯示入住後,居民居住成本明顯減低。入住同心村後,受訪者感受到租金的負擔有所減輕,對於租金負擔令居民有經濟壓力的感受,從搬入前的平均分 3.59 明顯下降到搬入後的 2.83。(註 : 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   研究結果顯示同心村提供了一個更穩定和安全的生活環境,提升了居民的整體生活質量。受訪者對於住房整體安全感的評價從搬入前的 3.14 提升到 T2 搬入後的 4.06。在適應新居所並對生活抱有期待的感受上,從搬入前的平均分 3.24 提升到 T2 搬入後的 4.06,數據顯示出住所穩定性有顯著改變。(註 : 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   參考以上調查結果,研究團隊提出以下建議: 1. 有效運用過渡性房屋、簡約公屋等公營房屋項目資源,確保符合資格的住戶能儘早獲配適切的房屋單位 ⚫ 為配合取締劣質劏房政策,政府可考慮安排受影響的合資格住戶優先入住過渡性房屋或簡約公屋,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 ⚫ 讓即將完結的過渡性房屋項目與其他還在營運的過渡性房屋或簡約公屋作協調,確保符合資格的住戶能有選擇地在搬出後平穩過渡至其他還在營運的過渡性房屋或簡約公屋。   2. 加入「八大康健指標」及設立社會服務團隊,並加強就業及醫療支援 ⚫ 在已落成及將落成的過渡性房屋和簡約公屋加入「八大康健指標」的概念及設立社會服務團隊,為不同年齡和健康狀況的居民提供多元化社會服務,賦權居民,加強他們的解難能力,以建立一個關愛共融互助的社區。 ⚫ 社會服務機構可針對成年人再就業提供培訓支援,並與專業職業培訓機構合作,為居民提供報讀培訓班的資助或優惠,以幫助有意求職的居民提升職業資格和技能,從而增加收入和增強抵抗風險的能力。 ⚫ 政府、項目營運機構及醫療團體可考慮在村內增設流動醫療車服務,包括流動牙科服務及流動中醫服務,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更便利的醫療服務。   研究詳情可參考此處 。   居民實證 入村蛻變 Lisa 曾長期蝸居在狹小劏房,惡劣的生活環境與長期得不到工作認同,讓她逐漸失去自信,陷入人生低谷。搬進同心村是她人生的轉捩點,不僅居住環境獲得改善,更重要的是她與許多友善的鄰居建立起真摯的友誼。在同心村,Lisa 感受到居民間的互助文化與人情溫暖。這股力量成為她嘗試突破自我的後盾,讓她鼓起勇氣尋找新工作。工作穩定後,Lisa 更加入村內義工隊,從最初靦腆地探訪獨居長者,到後來擔任大型活動的自信司儀。同心村的社區參與成為她人生轉折點,讓她找回自己的光芒,建立了豐富的社交網絡和社區歸屬感。   Connie 曾於劏房居住逾 15 年,期間數度被迫搬遷,並遭入室盜竊,時常感到不安。長期面對安全隱患,外出時需攜帶所有財物及重要文件,使她的睡眠質素大受影響及長期精神緊張。搬入同心村後,完善的保安服務大大提升了 Connie 的安全感,擺脫過去的恐懼,改善身心健康。以往潮濕幽暗的居住環境導致她的牙周病和哮喘等情況頻繁發作,現在症狀已得到舒緩,緊密的鄰里關係亦讓她倍感安心。曾有一次生病時,街坊察覺後主動探望並為她煲粥,讓她感到溫暖。Connie現在是同心村的兼職清潔員,致力改善公共環境衛生,增添收入的同時也讓生活更有意義。對她而言,同心村不僅是一個安身之所,更是重拾希望與機會的新起點。   「八大康健指標」簡介 同心村引入首個八大康健指標,針對住戶日常生活的八個方面,包括健康、情緒、社交、就業、理財、環保、科技和靈性等,在身、心、靈方面都能得到照顧,並按指標提供服務,鼓勵他們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建立自信,裝備他們建立健康正面思維及信心,以應對未來的挑戰。同心村亦聯同大專院校合作,向居民進行問卷調查,收集居民對多元發展的需要,從而提供合適的課程及服務。   社交:協助居民了解社交的重要性,有動力學習如何改善或維持自己的社交健康。通過積極參與社交網絡並與他人建立聯繫,培養歸屬感和連結感。 科技:透過推廣資訊科技便利生活,提升居民與社區的聯繫,增添生活意義,同時裝備網絡安全意識,避免墮入網絡陷阱。 健康:提升居民對照顧自己身體健康的意識,同時會有動力學習如何改善或保持自己的身體健康。透過健康的生活習慣,如均衡飲食、做運動或足夠睡眠,令自己的身體感覺良好。 情緒:提升居民對照顧自己的情緒健康的重要性,有動力去學習如何改善或維持自己的情緒健康,透過自我調節,對自己的情緒狀態感到滿意。 靈性:提升居民對心靈、生命意義和個人價值(身份感、滿意感)的自我認識(反思、覺察)和正面理解,建立人生目標和方向感。 環保:協助居民了解地球資源有限,善用資源(3R-減用、重用、回收),推廣及建立環保生活模式,以達至可持續發展。 理財:透過裝備理財知識(例如設定短期和長期的理財目標),協助居民學習財務管理,對自己的財務狀況感到安全。 就業:協助居民從工作(有薪、義工、家庭照顧者)或追求興趣/愛好中發展知識、技能和潛能,獲得個人成就感,保持健康的工作與生活平衡。
詳細內容
香港聖公會教省主教長及福利協會名譽贊助人鄺保羅大主教主持儀式
福利協會消息
福利協會50周年感恩聖餐崇拜 - 香港聖公會西九龍教區陳謳明主教講道分享
本年為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成立 50 周年,福利協會於11月20日(基督君王日)在聖約翰座堂舉行50 周年感恩聖餐祟拜。崇拜由香港聖公會教省主教長鄺保羅大主教主禮,香港聖公會西九龍教區陳謳明主教講道,近500名嘉賓和同工出席,一齊感謝上帝恩手帶領福利協會走過半世紀的歲月。   歡迎點擊以下連結重溫陳謳明主教的講道內容:https://youtu.be/EkSHNKze13Y  
繼續閱讀
主禮嘉賓連同福利協會管理層為活動主持鳴槍儀式
福利協會消息
「同心同行50年」 福利協會東涌健步慶金禧
為了慶祝聖公會福利協會成立50周年,福利協會籌辦了一連串的金禧慶祝活動,其中包括於11月5日在東涌舉行的「同心同行50年」健步行。健步行是一項公開的戶外活動,既可推廣全人健康的精神,亦讓同工放鬆身心,與同事及家人親親大自然,共度一個愉快健康的早上。   活動當日約有900名來自福利協會之同工及家屬、東涌幼兒學校及聖西門大興幼兒學校的學生和家長,以及企業伙伴、地區團體、學校及聖約翰救傷隊的義工參與。起步前,福利協會總幹事李正儀博士, JP為活動致辭:「在這50年的日子裡,十分感謝全體同工的努力、各位家屬及義工在背後的支持,讓我們可無後顧之憂地工作。」李博士希望「同心同行50年」健步行能為同工帶來與親人樂享天倫的好機會,同時祈求主的恩手繼續帶領福利協會邁向另一個更精彩的50年。   活動之主禮嘉賓—聖公會基督榮光堂主理聖品孔繁漢牧師、香港聖公會教省秘書長及福利協會董事會義務秘書管浩鳴法政牧師、福利協會執行委員會委員李本智先生及李正儀博士,連同福利協會服務總監嚴若芝女士及其家人一起主持健步行揭幕儀式後,續與福利協會管理層、50位服務使用者代表及幼兒學校同學頌唱福利協會50周年主題曲《生命如歌》,為現場注入喜樂與正能量。及後,4位主禮嘉賓移師往起步點進行鳴槍儀式,並為各位整裝待發的健兒打氣,寓意「同心∙同行50年」健步行正式開始。   健步行的路線全長7公里,參加者漫步東涌之際,亦可飽覽昂坪360、東涌海濱長廊、古窯公園及機場古物園等優美景致。為加添活動的趣味性,大會於沿途設活動攤位和遊戲關卡,讓參加者參與同樂。經過約2小時的愉快旅程,參加者輕鬆抵達終點,並享用由贊助商送出的冰淇淋及參加大抽獎。同工亦紛紛跟其他同事、友好及管理層拍照留念。幀幀動人照片、每張歡欣笑臉將化成福利協會50周年活動的美好印記,推動機構繼續與同工、服務使用者及持份者同心同行,步武基督,榮神益人。
繼續閱讀
「凝聚力量‧全心關愛」年長教友關顧計劃簽署儀式
安老服務
聖馬利亞堂與福利協會 攜手舉辦「凝聚力量.全心關愛」年長教友關顧計劃
長者面對身體機能的衰退,身心靈的需要亦隨著改變,或需不同程度的照顧,增加家庭的照顧壓力。聖公會聖馬利亞堂因應其年長教友的需要,遂委託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以「家庭為本」的介入模式,協助家庭去處理及解決長者的需要、困難和危機;並配合教會的牧養人員及教友,協同發展年長教友關顧事工,以滿足教友的身心社靈及其家庭的需要。   聖馬利亞堂主任牧師徐旭帆牧師及該堂福利部部長蕭詠仁弟兄均表示,長者是禮拜堂及社會上的重要資產,要尊重和關顧他們。福利協會盼望通過「年長教友關顧計劃」實踐聖經的教導:「在白髮的人面前,你要站起來,要尊敬老人;要敬畏你的上帝,我是耶和華。」(利未記19:32)。   「凝聚力量.全心關愛」年長教友關顧計劃於本年10月展開,為期兩年,期望可透過教會及福利協會合作,按個別教友的需要,為其連結合適的社區支援或院舍服務,使其能獲得適切的照顧;更希望可動員教友參與組織及栽培工作,運用其專業、餘暇及熱心去服務其他年長教友及牧區內有需要家庭及長者,讓他們享有一個具尊嚴、愉快及滿有恩典的生活。   關顧計劃的服務內容將按教友的需要而釐定,計劃會安排社工每星期有三節於禮拜堂工作,令他們多了解及更能掌握教友的需要,促進建立互信關係。而社工為禮拜堂同工之一,更有利減低負面標籤效應,亦可更全面評估到年長教友的需要,為他們提供適切的服務。   關顧計劃已在馬利亞堂慶祝104周年堂慶聚會中,在鄺保羅大主教、牧者及眾禮拜堂弟兄姊妹的見證下,由主任牧師徐旭帆牧師與福利協會總幹事李正儀博士進行簽約儀式,標誌著此計劃正式啟動。期望此計劃能進一步凝聚教會內的力量,全心關顧年長教友,藉此計劃讓他們繼續發熱發光,在信仰的路途上和教會中健康和愉快的生活。
繼續閱讀
演出者合照
青少年服務
香港聖公會東涌綜合服務 首爾青年演藝交流團分享匯演
為提供機會予一班對唱歌、對跳舞有熱誠、有夢想的青年人開拓視野,鍛鍊自己,同時鼓勵他們努力追求及成就夢想,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獲滙溋基金的贊助,舉辦首爾青年演藝交流團計劃。計劃招募青少年接受一連串培訓課程和參加為期五天的韓國首爾演藝交流之旅。活動最後於10月16日假香港紅十字會總部賽馬會演講廳舉行盛大的「首爾青年演藝交流團分享匯演」,邀請團員的親友、東涌區多間學校的校長和老師、家長和同學及企業協作伙伴,以及東涌居民一起參與,一同見證青年人的轉變和成長,為計劃作完美的總結。   計劃於四月開展,由於報名反應熱烈,報名人數眾多,東涌綜合服務需進行面試評審,從40多位報名者中甄選21位參加者。獲選的參加者先接受為期3個月共十一節的密集式培訓,內容包括:舞蹈及歌唱技巧培訓、基本韓文、團隊建立、街頭表演組織技巧等。大會希望能夠藉一連串培訓,提升參加者的個人質素,及為他們作好交流的心理準備。   計劃的「戲肉」韓國五天交流之旅於8月4日至8日進行。香港聖公會東涌綜合服務的三位社工以及一位跳舞導師,帶同入圍的青年人,一行26人飛往首爾展開一連串才藝交流培訓及活動,內容包羅萬有,包括:參觀當地的舞蹈學校,與當地的年青人及藝人交流分享、參加不同的工作坊接受歌唱及舞蹈訓練,及於街頭表演感受當地的街頭文化藝術等。   交流之旅完結後參加者未有停步,隨即為匯演進行籌備和排練,務求將計劃的所學所得於分享匯演當日呈現大家眼前。分享匯演有多個環節,包括:短劇、唱歌、K-POP舞蹈表演,當日大家都傾力演出。精彩的表演贏得全場超過160位觀眾及嘉賓齊聲讚好。他們的演出充滿感染力,大家都感受到青年人的青春活力和對追尋夢想的熱忱。   是次韓國交流團計劃是福利協會Academy for Youth Re-creation第二次籌劃的交流活動,去年首次舉辦的台灣五日四夜交流團為第一團。福利協會希望透過以上交流團活動,給予一些經濟環境不理想的年青人有機會到表演藝術文化發展成熟的國家交流,一方面擴闊年青人的視野,另一方面助年青人確定自己的目標和方向,重新創造,轉化成為不一樣的年青人。
繼續閱讀
眾Runner及 Care Runner蓄勢待發,準備征戰4公里賽事
安老服務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彩齡學院 跑道場上 以運動凝聚情 Care X Runner 跑出健康人生 2016
遙望選手等候區內,比賽健兒搶佔有利位置,期待開跑時可一馬當先爭取最佳成績。與之對照的卻是身後一群笑意盈盈的參加者,他們毫不著急,反而忙著與拍檔一同拉筋熱身,又互相提醒和鼓勵,旨在盡情享受賽事。這群非一般的參加者就是福利協會的長者跑手「Runner」及義務伴跑員「Care Runner」,而這天的活動也是場非一般的跑步比賽,是由親子情、夫妻情、友情、跨代情編織而成的美麗交會。跑步場上的一對對親人、朋友、長幼義工,不同的情,同樣的美﹗   福利協會彩齡學院致力提倡活齡健康生活,繼上年組隊參加「孖咇步走3公里」後,今年再接再勵參與10月16日假將軍澳環保大道舉行的「為食跑」,共有50位長者跑手「Runner」及企業義工伴跑員「Care Runner」參與,以標記福利協會成立50周年誌慶。眾參加者為迎接此進階挑戰4公里賽事,於8月進行了跑前訓練,由物理治療師教授正確跑步姿勢、如何避免運動傷患、肌肉鎮痛貼的使用等,為比賽作好準備。   跑道場上並肩同行 活動當天同工在會場見證一幕幕的溫馨場面,企業義工志聰是長跑好手,賽前對是次比賽充滿信心,然而當日面對的卻是他意料之外的狀況。其長者拍檔麗賢因腳痛只能慢步行走,在比賽中要「行下抖下」,結果足足走了100分鐘才完成賽事。看著一個又一個超越自己的選手,這對拍檔並沒有放棄,志聰更全程在旁為她打氣。「加油,我們一齊行」,志聰在比賽過程中不停說著這句話來鼓勵拍檔,背後所包含的是何等具份量的支持、關心、包容和耐性。最後他們順利完成賽事,達成別人眼中不可能的任務,這一老一少的情誼成就了當天跑道場上最美麗的畫面。   同場還有兩對親子兵齊齊上陣,叙福樓集團執行董事黃傑龍先生有感近年不少長者需要愛與關懷,遂由自己做起,故希望透過是次比賽,與父親重拾數十年前一起跑步的童年回憶。是次活動他更帶同女兒及妻子陪父親黃耀鏗先生一同出戰,以拉近三代爺孫情。   葉明是中心活躍份子,今次更與女兒葉小姐以父女檔出戰。葉明表示女兒平日工作忙碌,且中心活動以長者為主,以往甚少一同參與。但「為食跑」在假日舉行,且女兒平時也有跑步的習慣,是次活動提供了難得的機會,讓他們兩父女在跑步場上共聚天倫,且讓他更了解時下年輕一輩對跑步運動的熱愛,與女兒增加了不少共同話題。   場外還有為數不少的「打氣兵團」,他們需沒有親身落場比賽,卻默默守候另一半,成為參加者最強力的後援和支持。另一位參加者,靜逸姐姐,他的丈夫雖然不落場,惟一大清早就送她到會,在比賽進行時頂著猛烈太陽於終點線迎接太太。而華嫂亦到場見證丈夫華叔與拍擋何景雄先生一同跑出好成績,更充當華叔的私人行李專員,窩心非常。   幾對拍檔互相扶持並肩作戰的表現,親人朋友的強力支援,正正體現了Care Runner孖咇跑步比賽的精神-「同心同行」。福利協會彩齡學院相信老友記有無限的可能性,需要的只是一個合適的環境,以及身邊人的支持,鼓勵他們踏出第一步,促使他們相信自己的能力,終可在生活中發光發熱,多姿多采,成就更燦爛的第三齡人生。
繼續閱讀
福利協會助理總幹事周美恬代表福利協會致送由院友親手製作的紀念品給樓瑋群博士
安老服務
長者情緒狀態及有效干預措施研究 證「『頤』得其樂」介入模式 有效改善院友情緒
福利協會為深入了解長者的需要,從而在服務上精益求精,屬下7所津助安老院舍在2004年初開始使用國際認可的RAI 2.0院友照顧需要評估系統,以收集和評估院友的情況,作為制定綜合照顧計劃的工具。   福利協會於2014年獲得第二階段社會發展基金的資助,並與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合作,進行一項名為「院舍長者情緒狀態及有效干預措施研究」計劃,透過分析機構過去十年RAI 2.0的評估數據,以及參考海外及香港近年相關的研究結果,檢視了院友抑鬱情緒的出現和狀態,並找出可能的影響因素;之後發掘出有效的標準化介入模式「『頤』得其樂」,以改善院友的情緒,並評測其有效性,有關計劃早前已完成分析。   為跟業界分享研究成果,福利協會於8月11日舉行報告發佈暨應用inter-RAI分享會,分別由福利協會助理總幹事周美恬、港大秀圃老年研究中心總監樓瑋群博士及多名社工同工公佈研究報告結果和進行分享,分享會反應熱烈,有百多名同工及業界人士參加,全場座無虛設。   發佈暨分享會上先由福利協會助理總幹事周美恬簡介機構進行RAI評估的源起和經驗。周姑娘指出,本會認為要確保院舍服務質素,除了要透過政府發牌條例、安老院舍認證制度等監管措施外,還需要發展院舍服務的專業能力,提升臨床照顧、觀察分析及跨專業評估,令院舍能夠按照長者健康和身體功能狀況,以及身、心、社、靈的需要,制定綜合照顧計劃,藉此讓長者得到優質的照顧。應用專業和國際認可的評估工具,是提供優質院舍照顧重要的一步。福利協會自04年起,每年都會為新入職同工提供「認可評估員」訓練,直至2011年底,累計有419位同工完成訓練。同時機構為促進RAI的應用,在04年為院舍發展出一套網上操作電腦軟件「綜合照顧計劃及管理系統」ICPMS,將RAI的操作過程電子化,讓同工更有效地為院友提供優質照顧。   隨後,港大秀圃老年研究中心總監樓瑋群博士在會上公佈過去十年RAI 2.0的評估數據,與及參考海外及香港近年相關的研究結果,再解釋如何利用結果研究出介入模式「『頤』得其樂」及講解其成效。樓博士指出,「『頤』得其樂」於14年1月至15年12月進行,共有68位來自福利協會7所資助院舍的院友參與,他們分為研究組及對照組兩組,全部參加者均需接受參與前及參與後的評估,以了解介入模式的有效性。研究組的參加者參與了最少12次、為期12周的活動,活動分為3個類別,分別有自選的個人活動、與家人共同參與的活動,以及與其他院友一同參與的活動。進行活動期間需要進行中期檢討,讓院友有機會調整參與活動的選擇,以提升其參與動機。而活動推展方面,不同職系的同事也參與其中,一方面能動員熟悉院友的同工參與,減少院友不安的感覺,另一方面亦提升同工支援的角色,以收更理想的果效。本研究又同時進行聚焦小組,邀請院友、前線和專業同工一起發掘能使院友改善情緒的活動,在這個過程中,也讓院友及同工更留心情緒健康的重要性。   樓博士指出,調查結果得出研究組院友的情緒狀態在參與後有明顯改善,老人抑鬱量表的分數由參與前的7.53分下降至5.77分,而患者健康問卷the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_9的分數由參與前的12.20分下降至7.83分。此外結果顯示,參加愈多與其他院友進行活動的院友的果效愈佳,他們自評的生活質量及正面情緒亦相應增加,而負面情緒亦相應減少。研究計劃能有效減少有中度危機的院友的抑鬱徵狀,而研究計劃也帶領院舍同工們利用RAI的評估數據,一步一步的經驗了服務質素改善的流程,研究成效令人鼓舞。   參與研究計劃的其中4間安老院舍,包括:香港聖公會林護長者之家、香港聖公會保羅長者之家、香港聖公會恩慈長者之家及香港聖公會李嘉誠護理安老院,分別有負責同工就個案分享。其中李嘉誠護理安老院舍負責社工同工楊晴旭表示,參加了計畫研究組的88歲王婆婆於2013年入住院舍,一直不適應院舍生活,情緒容易低落,亦缺乏安全感,曾經5次要求返回社區。同工協助王婆婆訂定三項活動內容,個人參與的活動是「遊花園」、與其他院友活動是「做手工」,而家人的活動為「外出活動」。研究顯示,介入的成效顯著,活動踏入第十周,王婆婆的快樂指數及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以10分為滿分,自評有8至9分,而王婆婆對活動的總體參與情況和目標達成程度均表示非常滿意。王婆婆最喜歡「做手工」活動,她對於能夠做出不同的手工藝品並送給不同院友表示高興,亦表示會繼續做手工活動。計劃令王婆婆更適應和投入院舍生活,大大增加了她自我肯定和能力感,亦願意與人溝通和分享,令她做到「『頤』得其樂」!
繼續閱讀

訂閱福利協會快訊

緊貼我們的服務動向,了解你的支持如何讓有需要人士轉化生命

*按「訂閱」後即代表閣下已同意本會之免責聲明及私隠政策

加入我們
返回頁頂